成语拼音:méi shuò zhī yán
成语解释: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成语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媒人的介绍
繁体字形:媒妁之言
英文翻译:the words of a match-maker
媒:1.媒介:虫媒。传媒。2.说合婚姻的人:做媒。媒妁之言。
妁:旧指媒人:媒妁之言。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媒妁之言”这个词,大家可能听过,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过去婚姻中由媒人牵线搭桥、长辈定下的婚约。比如:“隔壁村的张婶靠媒妁之言撮合了十几对夫妻,但如今年轻人更愿意自己谈恋爱。”这种传统方式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
为什么古代社会依赖媒妁之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闭塞。比如:“明清时期,男女婚前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传递家庭背景和人品评价。”那时候交通不便、社交受限,媒人成了连接两个家庭的关键纽带。不过,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盲婚哑嫁”,比如小说里常写的“新婚夜才第一次见到对方的脸”。
现代人还需要媒妁之言吗?有趣的是,婚恋网站和相亲节目其实延续了这种逻辑。比如:“某相亲App用大数据匹配对象,本质上是用算法替代了传统媒人的角色。”不同的是,现代人掌握了更多主动权——你可以同时和十个匹配对象聊天,这在封建社会是要被浸猪笼的。
我个人觉得,媒妁之言最值得反思的是“选择权”问题。传统模式下,婚姻更像家族联盟,比如:“《红楼梦》里贾母的指婚,考虑的是家族利益而非宝玉黛玉的感情。”而现代婚姻更注重个人意愿,但这也带来了选择焦虑——当选项无限多时,反而更难做决定。
有个有趣的对比:农村地区仍有“职业媒人”收取高额介绍费,城市白领却流行“自救式相亲”。比如:“河北某县的媒人介绍费涨到2万元,而上海的年轻人自发组织剧本杀相亲局。”这说明不同群体对“牵线搭桥”的需求始终存在,只是形式不断进化。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是父母安排的相亲,还是自己刷交友软件,本质上都在寻找情感联结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知——工具会变,但婚姻终究需要双方的真实了解和共同经营。就像老话说的:“媒人能把两人送进洞房,却没法替他们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