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ōu zhī sāng yú
成语解释:《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成语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繁体字形:収之桑榆
英文翻译:gain at sunset
收:1.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收拾。收藏。收集。收篷。衣裳收进来了没有?2.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收回。收复。收税。没收。收归国有。3.获得(经济利益):收入。收益。收支。4.收获;收割:收成。秋收。麦收。今年早稻收得多。5.接;接受;容纳:收报。收留。收容。收礼物。收徒弟。6.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心。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收不住了。7.逮捕;拘禁:收监。8.结束;停止(工作):收工。收操。收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榆:1.榆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叫榆钱。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2.(Yú)姓。
“收之桑榆”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小张原本计划周末去爬山,结果因为下雨被迫取消,但他在家整理书架时意外翻出了失踪半年的珍贵笔记本。他笑着说:“虽然没爬成山,但收之桑榆,倒也不算白过一天。”你看,这里“收之桑榆”就生动表达了“此处有失、彼处有得”的意外平衡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桑榆”来比喻得失呢?其实这个成语源自《后汉书》,古人观察到桑树和榆树的枝叶在不同时间投下阴影,用来代指事物的两面性。比如老李创业失败后转做自由职业,反而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他说:“关闭公司是遗憾,但收之桑榆,现在每天都能接送孩子上学。”这种时空转换带来的补偿效应,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
现代人该如何理解这种古老智慧?我观察到,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变动时,越来越擅长运用这种思维。比如程序员小美被裁员后,用补偿金报名了烘焙课程,结果开辟了第二职业。她说:“当初觉得天塌了,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命运给我的转场提示。”这种主动将挫折转化为契机的态度,或许比成语本身传递的被动补偿更符合当下语境。
值得注意的是,“收之桑榆”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得失算计。就像王阿姨错过去欧洲旅游的机会,却在社区老年大学找到书法知音。她告诉我:“有些收获是计算器按不出来的。”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满足,恰恰印证了成语里蕴含的生活哲学——世界永远会给认真生活的人准备惊喜盲盒。
当我们盯着眼前的损失时,不妨像调整镜头焦距那样切换视角。邻居陈叔的菜园被台风摧毁后,意外促成他和儿子一起搭建温室大棚的亲子时光。这种在裂缝中照进来的阳光,或许就是“收之桑榆”给当代人的最好启示:生命的补偿机制,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