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fēi
  • z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ì fēi qū zhí

成语解释: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对事物的评断

繁体字形:是非麯直

英文翻译:the right and wrong

是非曲直的意思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曲:[qǔ]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qū]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3.弯曲的地方:河曲。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5.姓。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直: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笔直。马路又平又直。你把铁丝拉直。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直升机。把标杆立直。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相对):直行的文字。屋子很大,直里有两丈,横里有四丈。4.挺直;使笔直:直起腰来。5.公正的;正义的:正直。理直气壮。6.直爽;直截:直性子。心直口快。直呼其名。他嘴直,藏不住话。7.汉字的笔画,即“竖1”8.一直;径直;直接:直达。直到。直哭了一天。直朝村口走去。9.一个劲儿;不断地:他看着我直笑。我冷得直哆嗦。10.姓。

成语评论

是非曲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的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比如在家庭矛盾中,长辈可能会说:“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大家心里都清楚,没必要争得面红耳赤。”这里强调的是对事情本质的判断,而非表面上的输赢。

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总爱用“是非曲直”来评判事情?其实,这个成语背后反映了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人们希望用明确的标准去衡量复杂的情况。比如朋友吵架时,有人劝和:“别急着站队,先理清是非曲直再说话。”这种提醒,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隐含了对情绪化判断的警惕。

记得去年邻居家装修纠纷,物业调解时说:“地板颜色选深选浅是审美问题,但施工质量不合格就是是非曲直的问题了。”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生活中很多争执看似是观点分歧,实则是混淆了主观偏好与客观对错。

个人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非曲直”的判断变得更具挑战性。比如网络热点事件中,碎片化信息常常让人难辨真相。这时候更需要像老话说的“兼听则明”,多方求证才能接近事实本质。我常提醒自己:遇到争议时,与其急着下结论,不如先画个“事实坐标轴”,把已知信息按可信度排序。

有个职场案例很有趣:新人小王坚持认为自己的方案更好,主管却选择了同事的方案。后来复盘发现,主管更看重的是方案落地成本这个“曲直”问题,而非创意本身的“是非”。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对错判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不能非黑即白。

最后想到个历史故事:包公断案时,面对错综复杂的线索,总会说“本官只认是非曲直”。这种抛开人情干扰、专注事实本身的处事态度,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毕竟,在迷雾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才是应对纷扰世界的硬本领。

是非曲直的造句

  1. 造句 所有人都不问是非曲直。当政府败给汹涌的民意时,它会本能地掩盖真相,用金钱摆平当事人。然而,稳定可以赎买,人心难以欺骗,当所有人都无师自通地提高自己的伤害能力时,社会的运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直至溃坝。
  2. 造句 你要把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弄清楚后再酌情处理。
  3. 造句 我们再争辩下去也没有意思,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4. 造句 你们不要以为懂得了是非曲直,在朝廷,那黑白是可以颠倒的。
  5. 造句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你不必担心。
  6. 造句 你在公司任领导的是非曲直,还是在职代会上评说吧!
  7. 造句 学校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以免学生随波逐流。
  8. 造句 这件事是非曲直一清二楚,不能混为一谈。
  9. 造句 学校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10. 造句 我们本着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