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
  • wēi
  • ná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ín wēi bù náo

成语解释: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

成语出处:《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臨危不撓

英文翻译:Persevere in danger

临危不挠的意思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危:1.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危急。危难。转危为安。居安思危。2.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危害。危及。3.指人快要死:临危。病危。4.高;高耸:危冠。危樯。危楼。5.端正;正直:正襟危坐。6.二十八宿之一。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挠:1.阻碍;搅扰:阻挠。2.弯曲;屈服:不屈不挠。3.搔;抓:挠痒痒。

成语评论

什么是“临危不挠”?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一句古老的智慧,但它的力量在今天的现实中依然鲜活。比如,一位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浓烟呛得他睁不开眼,但他依然冷静地摸索着找到受困者——这就是“临危不挠”的生动写照。面对危险不慌乱,反而更专注地解决问题,这种精神究竟从何而来?

另一个例子来自历史。南宋名将岳飞面对金兵压境,即使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他依然坚守防线,写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诗句。有人会问:为什么他能在内外交困中坚持到底?答案或许藏在“信念”二字中。当一个人对目标的坚定超越了恐惧,困难反而成了磨砺意志的砂纸。

现代职场中也有这样的场景。某科技公司遭遇服务器崩溃事故,技术总监连续48小时带领团队抢修。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先追究责任?但正是她果断选择“先解决问题再复盘”的策略,最终保住了客户信任。这启示我们:临危不挠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清晰的优先级判断。

再比如2020年武汉疫情初期,快递小哥自发组成运输队,每天穿梭在空荡荡的街道运送物资。有人好奇:他们不怕感染风险吗?其实害怕是人之常情,但正是普通人在危机中选择担当,才让“临危不挠”从成语变成了城市脉搏的跳动。

个人认为,这种品质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习惯了便捷舒适的生活,但突发状况就像试金石,瞬间检验出一个人真正的底色。就像登山者遭遇暴风雪时,优秀的领队不会埋头抱怨天气,而是立即组织队员搭建临时庇护所——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永远比情绪宣泄更有价值。

最后看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里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邻居大姐发现后,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用短视频平台现学的急救知识施救。有人觉得“临时抱佛脚”不靠谱,但正是这种“现学现用”的应变能力,诠释了新时代的临危不挠:不必事事精通,但要保持学习和行动的热情。

当意外来敲门时,有人看到绝望,有人看见机会。那些临危不挠的身影告诉我们:危机本身不会定义结局,我们回应危机的方式才是关键。就像暴雨中的竹子,越是风雨交加,越要稳住根基顺势而动——这种柔韧的坚持,或许就是应对无常世界的最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