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chū bù yì
成语解释:意:猜想。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成语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二卷:“京以攸被诏同至,乃置酒留贯,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事出不意
英文翻译:Something goes wrong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意:1.意思:来意。2.愿望:满意。3.料想:出其不意。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5.意大利的简称。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事出不意”的瞬间。比如正悠闲浇花时,楼上邻居突然敲窗说水管爆裂,水流正漫向你家阳台。这种毫无预兆的状况,往往让人手忙脚乱。但仔细想想,这些意外真的完全不可预见吗?
为什么说“事出不意”是常见现象?其实人类对风险的预判存在天然盲区。就像老小区明明知道电路老化,却总在跳闸断电时才后悔没早做检查。去年我们社区组织消防演练,起初居民都嫌麻烦,直到模拟火场浓烟窜出,大家才真切体会到逃生通道堆放杂物的危险性。
记得前年公司年会,部门公认的“技术宅”小王突然抱着吉他登台,用摇滚版《青花瓷》惊艳全场。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表面的意外往往藏着长期积累。后来才知道,他每晚哄睡孩子后都在阁楼偷偷练琴。所谓“事出不意”,有时只是我们忽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面对突发事件,我的经验是保持三分预案。就像古人说的“晴带雨伞”,去年自驾游遇到山体滑坡,正因为提前下载了离线地图,才能在手机没信号时找到备用路线。与其抱怨意外,不如把每次“事出不意”当作升级思维系统的契机。
最有趣的“意外”往往发生在跨界领域。朋友经营的面包店去年尝试在法棍里加入四川花椒,起初顾客都皱眉说“太奇怪”,三个月后却成了网红爆款。这个案例打破了我对“事出不意”的负面认知——意外也可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下次遇到计划外状况时,不妨深呼吸三次。就像暴雨突降时,有人忙着躲雨,也有人举起手机记录天边那道彩虹。生活的韧性,正是在处理各种“事出不意”中悄然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