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bù zì shèng
成语解释: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成语出处:宋·张敦颐《六朝事迹·郗民化蛇》:“无饮食可实口,无窟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力不自勝
英文翻译:Self defeating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力不自胜”这个成语,到底用在哪里最贴切?比如有人接到一个紧急项目,连续加班熬夜,结果身体扛不住,头晕眼花地瘫在椅子上说:“我真有点力不自胜了。”这时候,这个成语就生动地表达了“力量不足,实在撑不下去”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力不自胜和‘力不从心’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意思相近,但“力不自胜”更强调结果上的“无法承受”,而“力不从心”侧重心理上的“想做却做不到”。比如老年人想搬动重物却腰酸背痛,用“力不自胜”更符合实际情境。
在职场中,这个现象尤其常见。比如刚入职的新人接到超出能力的任务,硬着头皮做却频频出错,这时候与其强撑,不如坦白说:“我现在确实力不自胜,需要团队支持。”在我看来,承认局限反而是职业成熟的表现——毕竟没人能单打独斗做完所有事。
生活中也有类似场景。朋友突然生病住院,你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人,这时候说“实在力不自胜了”,大家反而会理解你的难处。有个观察挺有意思:越是在强调“全能”的社会氛围里,学会说“我做不到”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关键在提前预判自己的承受阈值。就像登山时别等到缺氧才停步,工作中发现任务超出能力范围,及时调整节奏或寻求帮助,往往比硬扛更有效。有个小技巧:把大目标拆解成“跳一跳够得着”的小步骤,能有效避免陷入力不自胜的困境。
最后想说的是,承认力不自胜不是认输,而是对自身状态的清醒认知。就像弹簧压到极限会失去弹性,人也要学会给自己留点缓冲空间。毕竟生活的马拉松里,懂得调节步伐的人,反而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