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o lèi wú yí
成语解释: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战后或灾后
繁体字形:噍類無遺
英文翻译:There is no trace of the Chinese Zodiac
噍:嚼;吃东西。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噍类无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很直白——字面意思是“连咀嚼食物的生物都没剩下”,用来形容灾难或战争后彻底毁灭、无一幸免的场景。比如在历史小说中,作者可能会写:“敌军屠城后,昔日繁华的街市竟噍类无遗,连一声鸟鸣都听不见了。”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瞬间拉满?
你可能会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描述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可以说:“台风过境,沿海渔村的房屋被掀翻,渔船残骸散落一地,整个村落几乎噍类无遗。”虽然场景沉重,但成语本身能精准传递出“彻底性”的冲击力。
有趣的是,“噍类无遗”最初多用于战争语境,但如今它的使用范围早已扩展。比如科幻作品里描写外星入侵:“当能量波扫过城市,混凝土化为齑粉,连躲在地下室的老鼠都噍类无遗。”这种跨越时空的适配性,恰恰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生命力。
个人觉得,这类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就像“语言化石”,用好了能让文字既有底蕴又不失张力。比如在环保议题中,与其说“物种灭绝”,不如说“若再不保护雨林,百年后这些热带生物恐将噍类无遗”,是不是更有警醒意味?
最后想提个反常识的观点:成语未必只能严肃使用。曾有作家幽默地描写自家猫抓光鱼缸里的小虾,戏称“喵星人出手果然噍类无遗”,反而让读者会心一笑。你看,老词新用,反而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