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àn wú yí cè
成语解释: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成语出处:《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算無遺筞
英文翻译:plan very carefully with every conceivable possibility taken into account
算:1.计算数目:珠算。笔算。心算。预算。能写会算。算了一笔账。2.计算进去:明天赛球算我一个。3.谋划;计划:失算。打算。盘算。暗算。算计。4.推测:我算他今天该动身了。5.认做;当做:他可以算一个好学生。你们挑剩下的都算我的。6.算数;承认有效力:他说的不算,还得你说。7.作罢;不再计较(后面跟“了”):算了,别说了。他不愿意就算了吧。8.表示比较起来最突出:我们班里,就算他年纪最小了。9.总算:最后算把这个问题弄懂了。10.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策:1.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策。2.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策。策问。3.我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跟“筹”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诀写在上面以计算乘除和开平方。4.计谋;办法:上策。献策。束手无策。5.谋划;筹划:策反。策应。6.姓。7.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8.用策赶马:鞭策。策马前进。9.拐杖:扶策而行。
“算无遗策”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团队接到一个紧急项目时,老张提前把每个环节的风险都列成表格,连打印机卡纸这种细节都准备了备用方案。同事问他怎么做到面面俱到,他笑着指指墙上的日程表:“预案做三套,意外少一半。”
有人可能会问:现实中真有人能事事算无遗策吗?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在复盘场景。就像去年社区防汛演练,物业提前三天转移低洼处车辆,结果暴雨真的来了,整个小区零损失。事后居民都说物业“算得准”,其实他们不过是用往年淹水数据推演了十几种可能。
我发现现代人运用这个智慧有了新方式。上周陪朋友装修新房,她拿着Excel表对比20家建材商报价,连运输损耗率都折算成成本公式。这种用数据建模的“精算模式”,可比古人靠经验推测精准多了。不过话说回来,过度追求万无一失反而容易错失良机,去年有个创业项目就是困在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结果被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要说最生动的例子,还得看《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那段,不仅算准了江面起雾的时间,连曹操多疑的性格都纳入考量。但细想就会发现,小说里的神机妙算放在现实里,更多是决策者把80%可控因素握在手里,剩下20%交给应变能力——这或许才是“算无遗策”的现代解读。
最近在健身房遇见个有趣现象:私教给学员定制计划时,会把生理期、加班频率甚至社交聚餐都编进训练日程。这种把生活变量纳入计算的新思路,倒是给传统成语注入了温度。毕竟真正的周全,不该是冷冰冰的推演,而是带着人情味的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