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u hūn mù yūn
成语解释:犹言头昏眼花。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繁体字形:頭昬目暈
英文翻译:light-headedness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晕:[yūn]1.义同“晕”(yùn)2.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3.昏迷:晕倒。晕厥。他晕过去了。[yùn]1.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有要跌倒的感觉:晕船。眼晕。他一坐汽车就晕。2.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见〖日晕〗、3.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墨晕。红晕。灯光黄而有晕。
“头昏目晕”这个成语,你会怎么用?举个例子:连续加班三天后,小李从工位上站起来时突然感到头昏目晕,差点撞到旁边的文件柜。这里的“头昏目晕”既描述了身体的不适,也暗示了过度劳累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头昏目晕”而不是“头晕眼花”?其实这两个成语有细微差别。“头昏目晕”更强调头部沉重感与视觉模糊的叠加状态,比如在闷热车厢里站久了,既觉得脑袋发胀,又看东西晃动,这时候用“头昏目晕”更贴切。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生活场景。比如盯着手机屏幕两小时后猛一抬头,眼前发黑伴随轻微耳鸣,这时说“头昏目晕”比单纯说“累”更有画面感。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和朋友聊天时突然用这个成语可能会显得文绉绉,但在写作或正式表达中就很合适。
如何避免陷入“头昏目晕”的状态?个人经验是每工作45分钟就起身活动,这个方法虽然老套但确实有效。就像上周我写完报告准备提交时,忽然感觉天旋地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盯着电脑五个小时没动过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当我们精准使用“头昏目晕”这类成语时,不仅能准确传递信息,还能让文字更有温度。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用它来描述那种既迷糊又疲惫的状态,说不定能让你的表达更鲜活。
遇到身体信号时,与其硬撑,不如停下来喝口水。毕竟清晰的状态才能创造更好的内容,这大概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现代版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