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u hūn yǎn yūn
成语解释: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李太师被张保背着飞跑,颠得头昏眼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繁体字形:頭昬眼暈
英文翻译:feel dizzy and with one 's eyesight dimmed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晕:[yūn]1.义同“晕”(yùn)2.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3.昏迷:晕倒。晕厥。他晕过去了。[yùn]1.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有要跌倒的感觉:晕船。眼晕。他一坐汽车就晕。2.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见〖日晕〗、3.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墨晕。红晕。灯光黄而有晕。
“头昏眼晕”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头脑发昏、眼睛发花,常用来形容身体不适或精神疲惫的状态。比如,有人可能会说:“今天在太阳下站了半小时,热得我头昏眼晕,差点摔倒。”这种描述既直观又生动,能让人快速联想到具体场景。
那么,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生理上的不适吗?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有人可能会自嘲:“方案改到第五遍,数据看得我头昏眼晕,脑子都快转不动了。”这里不仅描述了身体的疲劳感,也隐含了心理上的压力,说明成语可以延伸用于精神层面的“超负荷”状态。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头昏眼晕”而不是直接说“累”?我猜,可能是因为它自带画面感。想象一下,一个人摇摇晃晃、眼前模糊的样子,比单纯说“累”更能传递那种虚实交织的疲惫感。这种语言上的“具象化”,反而让抽象的情绪更容易被共情。
个人觉得,现代人高频使用这个成语,多少反映了快节奏生活下的常态。比如连续加班、熬夜刷手机后,第二天难免会头昏眼晕。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调节节奏——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人的身体和大脑也需要定期“重启”。
如果遇到别人说“头昏眼晕”,该怎么回应?或许可以幽默化解:“你这是大脑在提醒你该‘系统更新’啦!”既表达了关心,又用比喻降低了问题的沉重感。语言的力量,有时候就藏在这样的小互动里。
最后想说的是,偶尔头昏眼晕并不可怕,它是身体发出的善意信号。就像开车时的油表警示灯,及时减速、加油,才能让生活这辆车跑得更稳更远。下次再感到头昏眼晕时,不妨当成一次自我关怀的契机——毕竟,懂得暂停的人,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