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xuàn tóu hūn
成语解释:犹头昏眼花。
成语出处: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不清醒
繁体字形:目眩頭昬
英文翻译:feel faint and vision blurred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眩:1.眼睛花:头晕目眩。2.迷乱:眩惑(眼花缭乱,迷惑不解)。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目眩头昏”的场景。比如在烈日下连续搬了半小时重物,突然感觉眼前发黑、双脚发软,扶着墙缓了五分钟才恢复。这种情况为何会发生?核心问题在于身体在极端环境下触发了自我保护机制——高温导致血液流向皮肤散热,大脑供氧不足时就会用“头晕”提醒我们停下。
再比如考试前熬夜复习的学生,盯着书本突然感觉天花板在旋转,笔都握不稳。这时候的“目眩头昏”更像是身体亮起的红灯。有人问:为什么明明坐着不动也会头晕?其实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会压迫颈椎,加上精神高度紧张,血管收缩导致供血不足——这提醒我们劳逸结合比死磕更重要。我个人常建议用“番茄工作法”,每25分钟起来活动肩膀,既护颈椎又提效率。
地铁早高峰时,密闭车厢里混杂着各种气味,有人突然脸色发白冒冷汗,扶着栏杆直说“我有点晕”。这种情况下,“目眩头昏”往往源于感官过载。有人疑惑:为什么以前挤公交不晕,现在坐地铁反而难受?这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密闭性相关——虽然空调保障了温度,但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时,人体就像被装进保鲜盒的蔬菜,难免“蔫头耷脑”。建议随身带瓶薄荷油,刺激嗅觉能有效缓解症状。
最后想分享个有趣现象:游乐场的旋转飞椅项目,明明知道是安全设施,但每次停下来还是会觉得天旋地转。这种“可控的目眩头昏”反而成为娱乐体验的一部分。这说明人类对身体的感知存在主观能动性——当我们理解不适感的来源时,甚至能将其转化为乐趣。下次遇到突发头晕不必慌张,找准原因对症处理,身体自会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