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u hūn nǎo zhàng
成语解释:头脑发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
成语出处:叶圣陶《友谊》:“'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一个说,'只是那条腿不能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形容被困难所扰
繁体字形:頭昬腦脹
英文翻译:feel dizzy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脑:1.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脑髓。脑子(a.脑;b.指思考、记忆等能力)。脑筋。脑海。脑际。脑壳。脑颅。脑神经。脑下垂体。脑积水。脑溢血。电脑。2.头:脑袋。脑壳。头昏脑胀。脑满肠肥。3.形状或颜色像脑的东西:豆腐脑儿。4.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樟脑。薄荷脑。
胀:1.膨胀:热胀冷缩。2.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肚子发胀。
“头昏脑胀”这个成语,你可能会在哪些场景里用到它呢?比如,连续加班三天后,同事小王瘫在椅子上说:“我现在头昏脑胀,连表格都看不清了。”这句话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那种疲惫到极点的状态?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就是描述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混沌感。
有人可能会问:“头昏脑胀和头晕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头晕”更偏向生理症状,比如低血糖引起的眩晕;而“头昏脑胀”往往带有思维受阻的意味。比如考试前熬夜复习的学生,捧着书嘀咕:“这些公式看得我头昏脑胀”,这里既有身体疲劳,也暗含思路混乱的状态。
生活中,我们还能怎么活用这个成语?想象周末在家大扫除的场景:妈妈擦着汗抱怨:“收拾完三个房间,真是头昏脑胀,连晚饭都不想做了。”这种用法既生动又接地气,比单纯说“累”更有画面感。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现代人超负荷运转时的状态。
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引发共鸣?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共同体验——当信息过载、任务堆积时,谁没有过“头昏脑胀”的时刻呢?比如刚开完跨时区视频会议的职场人,盯着电脑屏幕时那种太阳穴突突跳的感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下次遇到类似情境,不妨试试换个表达方式。与其说“我好累”,不如说“这事儿让我头昏脑胀”,既准确又有文学色彩。不过要注意适度使用,毕竟语言就像调味料,用得恰当才能为表达增色。
说到运用技巧,有个小建议:可以搭配具体场景增强感染力。比如“盯着股票大盘看了两小时,红绿数字晃得我头昏脑胀”,比单纯说“看股票很累”更能让听者感同身受。语言的力量,往往藏在细节的刻画里。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头昏脑胀”描述的是负面状态,但换个角度看,它其实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负荷。当频繁产生这种感觉时,或许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泡杯茶、做做深呼吸,毕竟清晰的头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