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sūn zhī yōu
成语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内忧
繁体字形:季孫之憂
英文翻译:internal misery
季:1.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2.最末的(指时间):清季(清朝末年)。季春。3.一年的四分之一,三个月为一季:春季。第三季度。换季。4.一年中具有某些特点的一段时期:雨季。旺季。
孙:[sūn]1.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2.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3.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4.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5.姓。[xùn]古同“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忧:1.忧愁:忧闷。忧伤。2.使人忧愁的事:忧患。高枕无忧。3.担心;忧虑:杞人忧天。忧国忧民。4.指父母的丧事:丁忧。5.姓。
提到“季孙之忧”,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成语出自《左传》,原指春秋时期鲁国权臣季孙氏对近臣的猜忌,后来被用来比喻“祸患不在外部,而藏在内部”。举个现代例子:某公司团队业绩下滑,老板总盯着竞争对手搞小动作,却没发现财务总监挪用公款——这才是真正的“季孙之忧”。
有人会问:为什么人们总忽略身边隐患?心理学有个“注意力盲区”现象:我们更容易关注远处的威胁,就像总担心台风洪水,却忽视阳台上的花盆可能被风吹落。这种思维惯性让“季孙之忧”在当代依然常见,比如家长严防孩子接触陌生人,却对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视而不见。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不妨试试“镜子法则”。某连锁餐饮品牌要求每个分店经理每天用手机拍摄后厨三个角落,这种自我监督机制让食安问题下降60%。这印证了《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智慧:解决问题的起点,往往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我常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强调“狼性文化”的企业,内部举报机制越完善。这看似矛盾,实则暗合“季孙之忧”的启示——当团队把防御重心转向内部自查,反而能形成更健康的免疫系统。就像人体白细胞不会只盯着体外病菌,每天也在筛查体内变异细胞。
有位程序员朋友分享过他的“季孙式管理”:每次代码上线前,强制要求团队交叉检查最熟悉的功能模块。结果80%的BUG都出在自以为驾轻就熟的环节。这种反直觉的实践,让他们的系统稳定性跃居行业前列。或许,真正的风险防控,始于对“绝对安全区”的持续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