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i
  • xiè
  • zhī
  • yō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éi xiè zhī yōu

成语解释: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被囚禁的忧虑。指有坐牢的危险。

成语出处: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有坐牢的危险

繁体字形:縲紲之憂

英文翻译:Worries

缧绁之忧的意思

缧: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牢狱:身陷缧。

绁:1.绳索:缧绁(léixiè)。2.捆;拴。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忧:1.忧愁:忧闷。忧伤。2.使人忧愁的事:忧患。高枕无忧。3.担心;忧虑:杞人忧天。忧国忧民。4.指父母的丧事:丁忧。5.姓。

成语评论

缧绁之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生活化。举个例子,老张最近总担心儿子在网上乱说话惹麻烦,忍不住念叨:“你可别乱发东西啊,万一被人告了,咱家可担不起这缧绁之忧!”这里说的就是普通人对法律风险的天然畏惧。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坐牢风险”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在文化内涵——缧绁之忧自带传统司法文化基因。比如《红楼梦》里贾府被抄家前,王熙凤偷偷变卖古董,就是典型的“未雨绸缪防缧绁”。这种担忧不仅针对自身,更牵挂着整个家族命运。

现代社会虽已不见木制刑具,但类似心理依然存在。去年某明星偷税被查后,朋友圈突然冒出很多财税自查攻略,这就是当代版的缧绁之忧。有意思的是,这种担忧反而推动了普法意识——就像我邻居李姐,自从学了民法典,连跳广场舞都注意不扰民了。

个人觉得,适当的缧绁之忧其实是社会文明的润滑剂。它不像杞人忧天那样空泛,而是将法律底线转化为行为自觉。就像开车系安全带,表面是怕罚款,实则是形成安全习惯。当这种“文明的焦虑”转化为行动准则时,社会运转反而更顺畅。

换个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时代放大了这种担忧。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有人因为转发谣言被治安处罚,评论区最高赞却是“谢谢提醒,以后得多个心眼”。这种群体性的警觉反应,某种程度上正在重塑网络空间的言行规范。法律条文通过大众心理的“翻译”,最终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智慧。

说到底,缧绁之忧就像心中的警戒线。它不需要时刻紧绷,但确实在关键时刻提醒我们:自由行走的前提,是看清脚下的法律边界。正如老话说的“畏法者最自由”,这种带着敬畏的自觉,或许正是文明社会的隐秘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