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íng qì tūn shēng
成语解释:犹言忍气吞声。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繁体字形:屏氣吞聲
英文翻译:swallow insult and humiliation silently
屏:[bīng]〔屏营〕惶恐;惶惑不知所措。《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夙夜屏营,未知所立。”[píng]1.遮挡:屏风。2.字画的条幅:四扇屏。[bǐng]1.放弃;排除:屏弃。2.抑制(呼吸):屏息静听。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屏气吞声”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武侠小说的味道?比如主角偷偷潜伏在房梁上,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被人发现。但放到现实生活里,它其实离我们很近。
举个职场例子:公司会议上,领导突然批评你负责的项目进度,你明知有些问题来自其他部门的拖延,但看到领导正在气头上,只好把话咽回肚子,低头敲键盘假装改方案——这时候的“屏气吞声”,其实藏着成年人的生存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憋着不说真的有用吗?这要看场景。比如朋友聚会时,亲戚又开始催婚,你虽然心里翻白眼,但为了不破坏气氛,选择笑着转移话题。这种“战略性沉默”反而比直接争论更高效,毕竟不是所有战场都值得开辟。
不过长期屏气吞声可能暗藏风险。就像高压锅一直不泄压,迟早会爆炸。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同事,常年对甲方的无理要求照单全收,结果某天突然在会议室摔了笔记本。所以关键要找到平衡点:该发声时别犹豫,可妥协处懂退让。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亲子关系中常常反转使用。孩子打碎花瓶后躲在门后偷看家长反应的模样,那种既害怕又期待的小心思,反而让严厉的父母绷不住笑场。你看,有时候适度的“屏气吞声”还能意外化解矛盾。
说到底,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和扳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点在于使用者是否清楚何时该握紧,何时该松开。毕竟我们屏住的是气息,不是思想;吞下的是声音,不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