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n shān zhī yù
成语解释: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昆山之玉
英文翻译:outstanding talents
昆:1.哥哥:昆弟。2.后代;子孙:后昆。3.众多:昆虫。4.“昆仑”的“昆”。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昆山之玉”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字面看是“昆仑山的美玉”,但实际用来比喻珍贵稀有的事物或杰出人才。比如有人夸赞一位青年科学家:“他发表的论文逻辑严密、数据扎实,堪称学术界的一块昆山之玉。”这里既强调稀缺性,也暗含对专业价值的认可。
为什么古人用昆山来比喻珍贵?昆仑山在《山海经》里被描述为“玉山”,是神话中仙人居所。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而昆仑山作为玉料原产地,逐渐成为顶级玉石的代名词。就像现代人说“硅谷精英”,本质都是借地理标志传递价值判断。
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些场景?设想某博物馆展出宋代汝窑瓷器,解说词写道:“这些天青釉瓷器存世不足百件,每件都是陶瓷史上的昆山之玉。”此时成语既点明文物稀缺性,又唤起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时要避免堆砌,比如“昆山之玉般珍贵”就显得冗余。
现代职场中,“昆山之玉”常被用于人才争夺。某科技公司HR在内部邮件中写道:“这次校招发现三个算法方向的博士生,都是昆山之玉级别,建议立即启动特别录用程序。”这种用法将古典意象融入商业决策,既体现公司求贤若渴,也侧面反映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它不局限于具体物件,而是建立“稀缺资源—高价值认可”的认知框架。就像当代艺术圈用“白手套拍卖”形容百分百成交率的专场,本质上都在构建价值共识。当我们在邮件里写“这个方案是项目的昆山之玉”,实际上是在调动集体认知中的价值标尺。
如何避免误用?关键要区分“珍贵”与“实用”。曾有初创公司把核心代码称为“昆山之玉”,结果团队成员因过度保护而拒绝迭代优化。可见,珍贵性需与功能性平衡,就像再好的玉石,也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传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