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liú jiē zhǒng
成语解释:见“汗流至踵”。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繁体字形:汗流接踵
英文翻译:Sweating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接:1.靠近;接触:邻接。接近。交头接耳。2.连接;使连接:接电线。接纱头。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3.托住;承受:接球。书掉下来了,赶快用手接住。4.接受:接见。接待。接电话。接到来信。5.迎接:到车站接人。6.接替:接任。谁接你的班?7.姓。
踵:1.脚后跟:接踵而至。2.在后面跟着;追随:踵其后。3.到:踵门相告。
“汗流接踵”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想象一下:夏天的地铁早高峰,站台上挤满了人,你刚挤进车厢,后背已经湿透,身后乘客的脚尖几乎贴上了你的脚跟。这时候如果有人说“这真是汗流接踵的场面”,是不是特别贴切?这个成语既描绘了拥挤的人群,又带出闷热难耐的体感,瞬间让人产生画面感。
有人会问:“这和‘人山人海’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细节描写。“人山人海”只强调数量多,而“汗流接踵”多了一层环境压力——不仅人多到脚碰脚,连空气都弥漫着汗水的黏腻感。就像上周社区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三十多度的天气里,两百多个志愿者在坡地上传递树苗,大家的工装服都被汗水浸成了深色,移动时都能感觉到身后人的呼吸热气,这才是成语的精准使用场景。
现代生活中哪些场合适用这个成语?除了传统节假日的景区,其实更多出现在城市特殊场景里。比如网红奶茶店开业首日,年轻人在烈日下排起拐弯的长队,前排顾客转身时,防晒衣都能蹭到后排人的胳膊;再比如跨年夜广场倒计时,羽绒服包裹的人群像沙丁鱼罐头般涌动,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这种混合着体温、呼吸与动态摩擦的场景,正是“汗流接踵”的现代诠释。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是否正在演变?我注意到外卖骑手在写字楼电梯间的穿梭场景:午餐高峰时,七八个蓝黄制服挤在轿厢里,餐箱碰撞发出闷响,电梯门开合的瞬间,汗味与饭菜香同时涌出。这种新型的都市工作场景,或许正在赋予“汗流接踵”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当我们在文章里使用这类成语时,重点不在于堆砌辞藻,而是找到那个能引发多重感官联动的瞬间。就像好的摄影作品能让人听到画面里的声音,精准的成语运用应该让读者闻到场景里的气息,感受到皮肤上的温度,这才是语言真正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