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ò ér bù xiǔ
成语解释:殁:死。人虽然死了,名声或事业长存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与刘总诏》:“卿之先父,为朕元臣,大节殊功,殁而不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名声或功绩等
繁体字形:殁而不朽
英文翻译:Dead but immortal
殁:死:病殁。也作没。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朽:1.腐烂:腐朽。2.衰老:老朽。
“殁而不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一个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成就或影响力却像活着的树一样,扎根在人们心里,永远不会枯萎。比如,我们常说历史上的伟人“虽死犹生”,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假设一位老师一辈子都在贫困山区教书,哪怕她离开了人世,她教过的学生依然记得她的耐心和鼓励,甚至继续用她教的知识改变命运。这时候,这位老师就是“殁而不朽”的真实写照——她的存在早已超越了生命的长度。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也能做到殁而不朽吗?”当然可以!比如一位默默无闻的社区志愿者,长期帮助孤寡老人。即使他去世了,他种下的善意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邻居们聊起他时还会说:“当年多亏了老张啊!”这种持续的影响,就是平凡人留下的不朽印记。
换个角度看,现代人追求的“留下痕迹”其实和这个概念很像。比如作家写完一本书,科学家完成一项研究,他们的思想成果会持续影响后来者。就像司马迁写完《史记》后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早就明白文字能让人跨越生死,实现另一种存在。
我个人觉得,殁而不朽的关键不在名气大小,而在于是否创造了真实的价值。老家巷口修鞋的老王师傅,靠着诚信手艺养活全家,临走前把工具传给徒弟,现在整条街的人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这种朴实的传承,反而比刻意追求“永垂不朽”更有生命力。
仔细想想,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放到今天依然成立。有人用善举温暖世界,有人用创新改变生活,有人用文字传递思想。就像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千百年前画下的壁画,至今还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或许我们不用纠结自己能不能“不朽”,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像播种一样埋下真诚、善意和创造力。谁知道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哪片土地上开出意想不到的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