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éi ér bù xiǔ
成语解释: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墓志铭》:“昔子云称李元,常璩叙令伯,皆没而不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名声或功绩等
繁体字形:没而不朽
英文翻译:immortal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朽:1.腐烂:腐朽。2.衰老:老朽。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东西看似消失了,却能在人们心里活上千年?比如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古诗,或是长辈常念叨的老话,表面看都是"老古董",但一开口说"饮水思源",连小学生都知道要感恩。这大概就是"没而不朽"的魔力。
石头会风化,精神会生根河南博物馆的青铜器早被绿锈裹得严实,可当导游指着展柜说"这就是钟鸣鼎食的实物",游客们马上能想象千年前的宴饮盛况。就像"薪尽火传"这个成语,烧完的木柴不重要,重要的是火种传给了下一根。去年我在杭州看亚运会开幕式,上千架无人机拼出良渚玉琮图案时,全场都在惊叹——你看,五千年前的图腾,不正在现代科技里重生?
文字会泛黄,智慧会发芽常听老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放在外卖App横行的今天照样管用。有个开烘焙店的朋友,把祖传手艺拍成短视频,现在每天收到上百条"师傅求教"的私信。这让我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好的东西自己会说话。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颜料剥落了上千年,现在不照样在国潮T恤上跳舞?
名字会模糊,光芒会接力去年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看到茅草教室里摆着英文原版教材。导游说当时学生翻烂了书页就抄在香烟纸上,我突然懂什么叫"斯文在兹"。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蚕茧早就不见了,但老师们还在用这个比喻说奉献。现在刷视频经常看到支教老师用动画讲古诗,那些泛黄的意境,反而在弹幕里开出新花。
看着手机里自动生成的AI水墨画,突然发现传统文化比我们想象的更皮实。它们就像会变形的精灵,从竹简跳到kindle,从戏台钻进直播间。下次再听人说"老古董过时了",不妨想想云存储里的古籍数据库——谁说消逝不是另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