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liú jiā bèi
成语解释:同“汗流浃背”。
成语出处:清·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繁体字形:汗流夾背
英文翻译:streaming with sweat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夹:[jiā]1.从两旁钳住:使劲儿夹住。2.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两山夹一水。夹峙。3.搀杂:夹生饭。夹杂。4.夹东西的器具:竹夹子。夹剪。卷(juǎn)夹。[jiá]1.两层的衣服:夹衣。夹被。2.古同“铗”,剑把子。[gā]1.〔夹肢窝〕腋下。2.(夾)[xiá]古同“狭”,狭窄。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提到“汗流浃背”,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烈日下劳作的身影。比如:“建筑工人在38℃的工地上搬运建材,短短半小时就汗流浃背,衣领上结出盐霜。”这种场景直观展示了成语的物理含义——因高温或体力消耗导致大量出汗。
但你可能想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高温环境吗?”其实不然。当我们在高压下紧张工作时,同样可能出现类似反应。比如:“项目汇报前夜,小张对着电脑反复修改方案,明明开着空调,他却紧张得汗流浃背,键盘上都是湿漉漉的手印。”这说明心理压力同样能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正在扩展。比如电竞解说常会说:“比赛进入赛点局,选手握着鼠标的手汗流浃背,操作精度却丝毫没有下降。”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诠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语言演变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生命力。
再来看个反常识的例子:“寒冬腊月里,老李坚持晨跑五公里,运动服被汗水浸透,旁人看着都替他感到冷。”这说明只要身体产生足够热量,低温环境同样能让人汗流浃背。可见理解成语不能局限在字面,更要关注其本质——剧烈活动引发的出汗现象。
若想灵活运用这个成语,建议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快递员爬楼梯时的后背汗渍、考生握笔时濡湿的试卷、甚至是宠物狗剧烈玩耍后的肚皮毛……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能成为语言表达的素材库。关键是要抓住“体力/脑力高强度付出”这个核心,自然就能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