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liú jiā tǐ
成语解释: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
成语出处: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焘误食厌物,谢既再拜而悟,汗流浃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繁体字形:汗流浹軆
英文翻译:the sweat broke out all over one 's body and trickled down his back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浃:湿透:汗流浃背。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汗流浃体”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盛夏正午的工地上,王师傅扛着钢筋来回小跑,蓝色工作服从领口到裤脚都被汗水浸透,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这就是典型的“汗流浃体”场景。
你可能想问:这和“汗流浃背”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就像孪生兄弟,前者更强调全身湿透的视觉效果,后者更侧重背部出汗的状态。比如运动员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说“刚才比赛时紧张得汗流浃体”,这里用“浃体”更能体现从头到脚的出汗状态。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开始给老成语注入新生命。我上周参加马拉松时,看到选手们冲过终点线时,有人发朋友圈写道:“跑到最后三公里简直是汗流浃体的移动洒水车”。这种带着自嘲的用法,既准确又鲜活,比单纯说“浑身是汗”生动多了。
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生活?观察地铁早高峰就明白了。有位白领姑娘抱着笔记本电脑挤进车厢,她浅灰色的西装外套在腋下已晕出深色汗渍,额头碎发粘在皮肤上——这画面用“汗流浃体”来形容,是不是比说“出了很多汗”更有画面感?现代人的工作压力,通过这个成语变得具象化了。
个人认为,这类描绘身体状态的成语就像温度计,能精准测量生活场景的“热度”。比如新生代父母常开玩笑:“给孩子辅导作业半小时,比健身房锻炼两小时还让人汗流浃体。”这种幽默化使用,既缓解了育儿焦虑,又让传统文化有了烟火气。
下次遇到需要描写全力以赴的状态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外卖小哥暴雨天送餐、考生在重要考场答题、厨师在灶台前颠勺...这些现代社会的奋斗图景,用“汗流浃体”来刻画,瞬间就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浸透衣衫的努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