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bèi
  • hàn
  • li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bèi hàn liú

成语解释: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

成语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流汗多

繁体字形:浹背汗流

英文翻译:Sweating

浃背汗流的意思

浃:湿透:汗流浃背。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成语评论

浃背汗流”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汗水湿透了后背,常用来形容非常劳累或极度紧张的状态。比如,你刚跑完一场马拉松,衣服紧紧贴在身上,额头的汗珠还在往下滴,这时候朋友打趣说:“看你这浃背汗流的样子,今天可拼了命吧?”这场景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成语要用‘浃背’而不是其他部位?”其实,“浃”在这里是“湿透”的意思,而背部作为人体出汗较多的区域,加上衣物遮挡不易蒸发,自然成了“辛苦付出”的直观象征。这种表达既形象,又带着点文雅的夸张,是中文里独有的韵味。

记得去年夏天帮朋友搬家,没有电梯的六层楼来回跑了十几趟。搬完最后一箱书,我瘫坐在楼梯口,T恤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朋友递来一瓶冰水,笑着说:“你这简直是现代版‘浃背汗流’代言人。”大家哈哈大笑,疲惫感瞬间被冲淡不少。你看,成语用对了场合,连狼狈都能变成幽默。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让人“浃背汗流”呢?比如厨师在灶台前颠勺炒菜,后厨温度逼近40度;程序员在Deadline前熬夜改代码,手心冒汗盯着屏幕;甚至学生在考场上遇到难题,急得后背发凉却又额头冒汗……这些看似不同的场景,其实都在诠释同一个道理:当我们全情投入某件事时,身体往往会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出反馈。

个人觉得,“浃背汗流”这个词自带温度计功能。它不仅记录着体力的消耗,更丈量着专注力的深度。就像健身房里常说“No pain, no gain”,适度流汗反而是成长的勋章。下次当你感到后背湿透时,不妨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生命在热烈燃烧的证明?

现代科技让空调房越来越普及,“浃背汗流”的体验似乎在减少。但换个角度看,那些为热爱之事全力以赴的瞬间——无论是运动场上的冲刺,还是工作室里的头脑风暴——依然在延续着这份充满生命力的表达。或许这正是成语穿越千年的魅力:它描述的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