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liú jiā fū
成语解释:见“汗流浃体”。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乙志·青童神君》:“[深父]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浃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繁体字形:汗流浹膚
英文翻译:the sweat broke out all over one 's body and trickled down his back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浃:湿透:汗流浃背。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汗流浃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常见的“汗流浃背”类似,都用来形容人出汗很多的状态。比如:“他顶着烈日搬运货物,衣服早被汗水浸透,真正是汗流浃肤。”这种场景是不是让你联想到快递小哥送货、农民田间劳作的身影?
问:为什么要用“汗流浃肤”而不是直接说“流汗多”?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汗水不仅从额头滑落,更渗透到皮肤纹理中,把“辛苦程度”和“投入状态”都浓缩在四个字里。就像说“他通宵改方案”不如“他熬得两眼通红”来得生动。
记得中学跑完800米测试,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体育老师拍着我肩膀说:“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汗流浃肤!”当时觉得狼狈,现在想来,那种酣畅淋漓的体验反而成了学生时代的鲜活记忆。
问:现代人空调房里待久了,这个成语还有意义吗?其实“汗流浃肤”早已突破字面意义。程序员熬夜调试代码时额头冒汗,演讲者上台前手心出汗,新手父母半夜哄孩子急出一身汗...这些现代生活场景里,流淌的不仅是生理汗水,更是专注与责任感的具象化。
上周路过建筑工地,看到工人们坐在阴凉处休息,安全帽下的毛巾能拧出水来。突然觉得,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记录着每个认真生活的人最真实的模样——无论是体力劳动者浸湿的后背,还是脑力工作者深夜台灯下的汗渍,都是值得被看见的生命印记。
下次看到外卖员匆匆跑过,不妨留意他们制服上的汗渍轮廓。那些不规则的深色痕迹,就像无声的勋章,讲述着这个时代依然需要“汗流浃肤”的奋斗故事。而当我们自己在某个领域全情投入时,或许也会在某个瞬间,与这个古老的成语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