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 bù chéng shēng
成语解释: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泣不成聲
英文翻译:choke with sobs
泣:1.小声哭:暗泣。哭泣。泣不成声。2.眼泪:饮泣。泣下如雨。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泣不成声”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哭到发不出声音”,用来形容极度悲伤的情绪。比如在一部电影里,主角得知亲人离世的消息后,突然瘫坐在地,双手捂着脸,喉咙里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抽泣声——这就是“泣不成声”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表达悲伤? 关键在于它描绘的不仅是“流泪”,更是情绪失控的状态。试想,当人悲痛到极点时,呼吸急促、声音哽咽,甚至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这种“无声的崩溃”比号啕大哭更有冲击力。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一位母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看着台上发言的年轻人,突然想起他小时候生病的模样,眼泪止不住地流,却笑着对旁人说:“我没事”。这种“笑着流泪却无法表达”的矛盾,恰恰暗含了“泣不成声”的深层含义——情绪复杂到语言失效。
文学作品怎么用它增强感染力? 比如小说里写道:“她攥着那封绝笔信,指尖发白,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最终只化作一声呜咽。”这里不用“大哭”而用“泣不成声”,是因为前者只描述动作,后者却能让人联想角色内心的撕裂感。
个人觉得,现代人常常压抑情绪,但“泣不成声”反而提醒我们:真正的悲伤不需要掩饰。就像暴雨后的天空会更清澈,彻底释放情绪或许是疗愈的开始。不过也要注意,这个成语更适合重大情感冲击的场景,如果用来形容日常小事,可能会显得夸张。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的力量在于精准。下次当你读到或使用“泣不成声”时,不妨多留意它背后的情绪层次——那不仅是眼泪,更是人类共通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