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ù bù xiāng shí
成语解释: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人
繁体字形:素不相識
英文翻译:b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
素:1.白色;本色:素服。2.蔬菜类食品。与“荤”相对:素菜。素食。3.本来的;原始的:素质。素材。4.质朴;不华丽:朴素。素净。5.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素。因素。元素。6.副词。一向;向来;从来:素不相识。素有交往。7.古称洁白的生绢:尺素。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素不相识”这个词儿,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说白了就是“完全不认识”。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人热情地跟你打招呼,你一脸懵:“咱俩素不相识,您是不是认错人了?”这时候对方一拍脑门,发现自己真认错了——这种场景,是不是挺常见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不认识,这个词儿还能用在哪儿?其实它特别适合描述“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比如新闻里常说的“路人甲见义勇为,救下落水儿童”,记者可能会写:“素不相识的两人,因为一场意外产生了生命的交集。”这种用法既点明了关系,又突出了事件的特殊性。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虽然人与人物理距离近了,但“素不相识”的状态反而更普遍。比如线上购物时,买家卖家可能素未谋面,却能完成价值百万的交易。这种信任关系,正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浪漫。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在异国他乡迷路了,手机没信号,这时街边小店的老板主动给你指路,还送你瓶水。回家后你发朋友圈:“素不相识的善意,让这次旅行格外温暖。”你看,这个词不仅能写进作文,还能成为社交媒体的点睛之笔。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困惑:和“萍水相逢”有啥区别?简单来说,“萍水相逢”更强调偶然相遇后的短暂交集,而“素不相识”纯粹描述“压根不认识”的状态。就像你去相亲,介绍人说:“你俩素不相识,先聊聊看”——这时候用“萍水相逢”反而就不太合适了。
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公益活动里,“素不相识”反而成了优势。比如社区组织的“匿名礼物交换”,参与者都说:“和素不相识的人互相准备惊喜,比熟人间的礼物更有期待感。”这种心理,或许正是当代人渴望突破社交圈层的体现。
最后说个冷知识:古人用这个词可比我们讲究多了。《三国志》里就有“素不相知,卒然相睹”的说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突然就面对面了”。看来不管什么年代,人际关系的奇妙碰撞永远让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