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é zì bù shí

成语解释:识:认识。指人不识字

成语出处:《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繁体字形:紇字不識

英文翻译:He characters do not know

纥字不识的意思

纥:[hé]见〔回纥〕[gē]〔纥〕小的球状或块状的东西。多用于纱线、织物等:线纥。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成语评论

看到"纥字不识"这个成语,有人可能要问:这说的到底是啥意思?其实啊,这个成语就像我们平时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文化水平特别低的人。比如说,"老张虽然会算账,但纥字不识,连收据都写不利索",这话里就透着对基础文化能力的重视。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现在都数字时代了,认字还重要吗?前几天我在超市看见个年轻人,扫码支付时把"韭菜"写成"久菜",收银员憋笑憋得脸通红。这种闹笑话的场面,可不就是现代版的"纥字不识"嘛。其实认字不仅是基本功,更代表着对文化的尊重。

有人可能会把它和"目不识丁"搞混。这两个成语确实像双胞胎,但细品还是有差别。"目不识丁"更强调完全文盲,而"纥字不识"还带点能认简单字但水平有限的意思。就像有人能看懂菜单,但要他写篇作文就抓瞎,这种情况用"纥字不识"更贴切。

我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有新含义。现在年轻人打字如飞,但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次同事让我手写贺卡,结果"恭贺新禧"的"禧"字愣是写成了拼音。这种新时代的"文化断片",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纥字不识"呢?

说到学习方法,我倒是有个观察:与其死记硬背,不如多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比如把手机输入法调成手写模式,平时看到生僻字就查查字典。就像学做饭要从切菜开始,文化积累也得从认字这个"基本功"练起。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准确理解文字含义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在网上用各种缩写和表情包交流时,会不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新的"纥字不识"现象?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使用汉字的人细细琢磨。毕竟文字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传承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