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shí dōng jiā
成语解释: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成语出处:“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货
繁体字形:不識東家
英文翻译:Don't know your company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东: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升起的一边:东边儿。东方。东风。东城。城东。大江东去。2.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家。3.东道:我做东,请你们吃饭。4.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哎哟,今天咱们来聊聊“不识东家”这个成语,你听过吗?说白了,它形容人连自己的雇主或靠山都认不出来,真是有点“拎不清”啊!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到底用在哪儿合适呢?别急,咱这就举个例子。
比如说啊,小李刚跳槽到新公司,结果在茶水间碰到大老板,竟然以为是清洁工,还让人家帮忙倒垃圾。你瞅瞅,这不就是典型的“不识东家”嘛!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公司搞扁平化管理,老板穿得比实习生还随意,认错人也不稀奇对吧?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这成语和“有眼不识泰山”有啥区别?嘿,问到点子上了!前者专指认不出关键人物,后者更强调低估了对方的实力。好比你在菜市场碰到穿拖鞋的亿万富翁,那是“不识东家”;但要是对着专家班门弄斧,那就成了“有眼不识泰山”喽。
依我看呐,现在这个时代“不识东家”反而可能成为优势。你想啊,要是在电梯里不知道对方是CEO,说不定还能聊出点真心话呢!不过话说回来,重要场合还是得做点功课,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先问贵姓”嘛。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家表弟去相亲,把姑娘她爹当成了媒人,开口就是“您给介绍的这位真不错”。结果你猜怎么着?老爷子当场笑岔了气,这事儿反而成了段子。所以说啊,有时候“不识东家”反而能化解尴尬,关键还得看随机应变的本事。
说到底,这个成语提醒咱们要眼明心亮,但也不必太拘谨。现在讲究真诚待人,比起刻意讨好,倒不如保持点“可爱的糊涂”。就像老话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真有本事的人,就算暂时被认错,早晚也会发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