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āng miù bù jīng
成语解释: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四卷:“留枕之说,荒谬不经,考阿甄与陈思,年齿悬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合情理
繁体字形:荒谬不经
英文翻译:Absurdity
荒:1.荒地:生荒。熟荒。开荒。2.荒芜:地都荒了。3.荒凉:荒郊。荒岛。4.荒歉:荒年。5.严重缺乏:粮荒。水荒。6.不合情理:荒谬。荒诞。
谬:1.错误的;荒唐的:谬论。2.差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荒谬不经”这个词,但它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有人声称吃西瓜籽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苗,这种说法简直荒谬不经。明明人体消化系统不可能让种子发芽,但总有人煞有介事地传播这类谣言。
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荒谬之事呢?其实这和认知惯性有关。就像小时候奶奶说“指月亮会被割耳朵”,即便长大后知道是玩笑,某些人还是会下意识避开这个动作。这类案例提醒我们:面对离奇说法时,不妨先问三个问题——是否符合常识?是否有证据支撑?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工作中也常有荒谬场景。比如某公司要求全员背诵老板的宠物狗名字作为企业文化考核,这不仅是形式主义,更透露出管理思维的混乱。我曾亲见实习生因为记错狗名被扣绩效分,这种制度既伤害员工积极性,也消解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网络时代的荒谬现象更值得警惕。有人直播“用泡面修家具”获得百万点赞,观众明知是剧本却乐此不疲。这折射出当代人矛盾的心理需求:既渴望真实,又沉迷虚幻的娱乐刺激。个人认为,适度荒诞能调剂生活,但若将反常当作常态,就可能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判断是否荒谬不经的关键,在于观察其是否形成持续性影响。邻居大爷坚持用啤酒浇花不算大问题,但若发展成要求整个小区效仿,性质就完全不同。就像面对夸张的广告词“三天会说八国外语”,我们不妨莞尔一笑,但若真有人为此押上全部积蓄,就需要及时干预了。
保持清醒认知不代表丧失生活趣味。那些无伤大雅的荒诞故事,往往成为平淡生活的记忆锚点。还记得大学室友坚信对着流星许愿必须用方言才灵验,这个可爱的小迷信至今仍是同学聚会的欢乐话题。或许正是这些轻量级的荒谬,让世界显得不那么冷硬规整。
当遇到真正具有危害性的荒谬言论时,温和而坚定的质疑比激烈对抗更有效。就像面对“喝消毒水能治病”的谬论,用医学原理配合真实案例的讲解,往往比单纯指责更能唤醒理性思考。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争吵。
下次再听到离奇说法时,不妨把它当作锻炼思维能力的契机。毕竟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辨别真伪的能力就像精神世界的免疫系统。与其抱怨荒谬太多,不如培养见怪不怪的从容——看破不说破的智慧,或许正是应对荒诞的最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