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n
  • shē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fà wén shēn

成语解释: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指人的装束

繁体字形:被發文身

英文翻译:break hair and tatoo

被发文身的意思

被:[bèi]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被子。被单。棉被。毛巾被。羽绒被。被褥。2.盖,遮覆:被覆。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遭遇,遭受:被灾。被难(nàn)。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被(老板)辞退了。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被动。被告。被批评。被剥削。[pī]古同“”,覆盖。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成语评论

被发文身”这个成语,乍一听像是描述一个人的奇特造型,比如披头散发、满身刺青。可它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咱们先拆开来看——“被发”指散着头发不束发,“文身”则是身上刺图案。在古人眼里,这两件事可不只是审美问题。

举个例子更直观:老张天天顶着鸡窝头上班,胳膊上还纹着条青龙,同事私下议论“他这被发文身的模样,客户见了怕是要吓跑”。这里既点出了外形特征,又暗含了“不合礼仪规范”的评价。可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不守传统、特立独行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留什么发型、纹不纹身不是个人自由吗?这话放到现在没错,但在古代社会,束发戴冠是基本礼仪。就像现在面试穿拖鞋会被认为不礼貌,当时的披头散发相当于当众穿睡衣出门,传递着“不守规矩”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变化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被发文身”的包容度明显提高。纹身从“不良标志”变成了艺术表达,染发更是寻常事。但成语背后的核心始终没变——它提醒我们外在形象会传递信息。就像参加婚礼不会穿丧服,见客户不会穿沙滩裤,得体装扮是对场合和他人的尊重。

个人认为,当代社会在鼓励个性表达的同时,也需要把握分寸感。去年参加行业峰会时,有位演讲者满头脏辫搭配西装,既保留了个人特色又符合正式场合要求。这种平衡恰恰说明:所谓的“被发文身”,重点不在外形本身,而在于是否与环境形成冲突。

下次看到特立独行的造型,或许可以多些理解:有人纹身是为纪念亲人,有人染发是为对抗病痛。外表只是故事的封面,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书里的内容。只要不影响他人,每个人选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呢?

被发文身的造句

  1. 造句 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2. 造句 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3. 造句 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4. 造句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5. 造句 “九疑之南,民人被发文身,短卷不裤。
  6. 造句 文身被我国少数民族喜爱,自周代起就是华东地区部族的风俗习惯,“东方四夷,被发文身”,其中,越地最为普遍,就连越王勾践,也“被发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