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fà yīng guàn
成语解释: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的装束不整洁
繁体字形:被發纓冠
英文翻译:Quilted tassel
被:[bèi]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被子。被单。棉被。毛巾被。羽绒被。被褥。2.盖,遮覆:被覆。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遭遇,遭受:被灾。被难(nàn)。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被(老板)辞退了。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被动。被告。被批评。被剥削。[pī]古同“披”,覆盖。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缨:1.泛指用作装饰的穗子:帽缨儿。红缨枪。2.像缨的东西:萝卜缨儿。3.绳子:长缨。
冠:[guān]1.帽子: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鸡冠。树冠。[guàn]1.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冠(不到二十岁)。2.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县名前冠上省名。3.居第一位:冠军。名冠全球。4.指冠军:夺冠。三连冠(连续三次获得冠军)。5.姓。
“被发缨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场景感。比如有人突然发现邻居家失火,连帽子都来不及戴、头发也顾不上梳,抄起水桶就冲出去救火——这时候就可以说:“他真是被发缨冠,连鞋都没穿好就跑去帮忙了。”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是不是比单纯说“着急”更有画面感?
为什么古人要用头发和帽子形容紧急?其实这个成语诞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帽子象征着体面,披头散发则代表失态。当一个人连维持形象都顾不上了,恰恰说明事情紧急到突破常规。就像今天有人穿着睡衣跑下楼接救护车,这种反差反而凸显了事态紧迫。
在职场中也能找到类似情境。比如项目经理突然接到系统崩溃的消息,她可能“被发缨冠”地召集会议,咖啡洒在衬衫上都顾不上擦。这种状态下,专业形象让位于问题解决,反而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束发戴冠,但面对突发事件时那种放下一切优先处理的态度依然值得肯定。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解读。有人调侃程序员通宵改BUG时“被发缨冠”,头发乱得像鸟窝,眼镜滑到鼻尖。这种幽默化的使用既传承了成语内核,又赋予其时代特征。我认为语言就该这样流动生长,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能贴合现实生活。
最后留个思考:当我们用“被发缨冠”形容他人时,是否也在暗示某种可贵的品质?那些愿意为他人放下体面的人,或许正是维系社会温度的纽带。下次看到有人为急事奔波的模样,不妨多份理解与敬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别人的困境如此“不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