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shù
  • jiàn
  • l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shù bù jiàn lín

成语解释:只看见眼前的树木,却看不到背后的森林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见树不见林

英文翻译:See the tree, see the forest

见树不见林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树:1.木本植物的通称:柳树。一棵树。2.种植;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树立;建立:建树。独树一帜。树雄心,立壮志。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成语评论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有人盯着手机屏幕核对表格数据,反复修改字体颜色,却忘记这份报告的核心是传递业务洞察;家长为了让孩子背熟二十个英语单词,忽略了培养学习兴趣才是长期目标。这时候,往往会有旁观者说:“你这是见树不见林啊!”

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简单来说,就像站在森林里只顾研究树皮纹路,却忘记整片森林的生态价值。有个真实的案例: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坚持要在APP里增加七个功能按钮,用户测试时才发现界面复杂到没人愿意使用。这就是典型的“细节执着症”,把局部当全部,反而破坏了整体体验。

为什么人们容易掉进这个思维陷阱?核心在于注意力分配失衡。当我们在某个具体事务中沉浸太久,大脑的“认知隧道”效应就会启动,就像戴着放大镜看世界。有个有趣的实验表明,连续处理同类型工作三小时后,85%的参与者会开始纠结页边距而不是内容质量。

这种思维模式有破解方法吗?我的经验是建立“暂停机制”。每次完成阶段性任务后,主动退后三步看全局。就像摄影师调整取景框,先确认画面主体再修饰细节。有位建筑师朋友分享,他每画完设计图的某个区域,就会打印全图贴在墙上观察比例,这个方法帮他避免了无数次日后的返工。

当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加剧了这种现象。每天处理200条微信消息的人,很容易陷入回复信息的泥潭,忘记维护人际关系才是沟通的本质。我给自己设置了“周三断网日”,每周专门留出半天梳理工作主线,这个方法让我在创业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值得思考的是,“见树”本身不是错误,关键在于把握平衡。就像优秀的园丁既懂得修剪枝叶,更清楚每棵树的生长如何影响花园景观。最近在带实习生时发现,那些既能把数据核对精准,又能主动思考分析背后规律的年轻人,往往成长速度最快。这或许就是“见树又见林”的最佳实践。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又陷入细节旋涡时,不妨想想登山的故事:在半山腰迷路的人,只要爬到更高处就能看清道路全貌。培养这种切换视角的能力,就像给思维安装变焦镜头,既能微观洞察,又能宏观把握,这才是应对复杂问题的真本事。

见树不见林的造句

  1. 造句 有人只见树不见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 造句 对于这个计划她决定不下来,因为她见树不见林.
  3. 造句 所谓见树不见林,总镖头虽然受了点伤,可是我相信总镖头决不会输!
  4. 造句 我告诉过你,这些指标全都见树不见林。
  5. 造句 我们总是见树不见林,这种片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了解整体的喜悦。
  6. 造句 不要站得太近,不仅是因为很危险,还因为站太近会使你无法看清整体,犯了见树不见林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