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
  • ri
  • er
  • da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 ri er dai

成语解释: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即无须很久。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为时不远

繁体字形:計日而待

英文翻译:be able to attain the goal according to schedule

计日而待的意思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待:[dài]1.对待:优待。以礼相待。待人和气。2.招待:待客。3.等待:待业。严阵以待。有待改进。4.需要:自不待言。5.要;打算:待说不说。待要上前招呼,又怕认错了人。[dāi]停留:待一会儿再走。也作呆。

成语评论

"计日而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的急切期待。比如小李刚提交了留学申请,每天翻着日历嘟囔:"录取结果计日而待,怎么还有二十多天啊!"这种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的状态,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等快递时的模样?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指日可待"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计日"二字。前者强调正在计算剩余时间的具体过程,后者更侧重结果即将到来。就像等待孩子出生的准父母,既在计日而待预产期,也相信新生命必将指日可待

工作中这个成语特别实用。市场部的王经理跟进新项目时,总爱说:"系统上线计日而待,大家再加把劲!"这句话既鼓舞士气,又暗含时间紧迫感。有趣的是,我在团队协作中发现:当目标日期可视化时,比如用倒计时牌,员工的效率往往比模糊的"尽快完成"要求更高。

现代生活里,计日而待的心态其实藏着双刃剑。春节前抢购车票时,数着放票日期的焦灼;新产品发布前,科技爱好者们刷屏倒数的热情——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期待本身可以成为动力,但别让等待的焦虑盖过当下的生活。

观察身边会发现,善于将大目标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的人,往往更能把控这种期待感。就像登山者会把旅程分成若干个营地,每个休息站都是新的计日而待节点。这种"化整为零"的时间管理智慧,或许正是应对漫长等待的最佳策略。

计日而待的造句

  1. 造句 本届人民代表大会闭幕的日子可以计日而待了。
  2. 造句 高考的日子已经可以计日而待了,大家要认真复习。
  3. 造句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 造句 司马太尉善能用兵,临危制变,多有良谋,捉公孙渊,计日而待,卿等何必忧也!
  5. 造句 廞素非雄才,蜀人不附,败亡可计日而待。
  6. 造句 司马太尉善能用兵,临危制变,多有良谋,捉公孙渊计日而待。
  7. 造句 太仓,、太乐、忠义校尉、建议校尉,皆贞亮死节之臣也,备当亲之、信之,则河北之平定,可计日而待也。
  8. 造句 我墨家门徒广收,兼容并蓄,不断发扬光大,就凭你一脉单传,敝帚自珍,我看兵家衰败可计日而待!
  9. 造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0. 造句 推广我所有武术教育,以发展我同胞之体魄,我国家转弱为强,可计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