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rì yǐ dài
成语解释:见“计日而待”。
成语出处:明·赵元星《贺贾元礼食廪序》:“待御为两京学使者,即不复外补,坐致九列,惟计日以待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形容为时不远
繁体字形:計日以待
英文翻译:be able to attain the goal according to schedule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待:[dài]1.对待:优待。以礼相待。待人和气。2.招待:待客。3.等待:待业。严阵以待。有待改进。4.需要:自不待言。5.要;打算:待说不说。待要上前招呼,又怕认错了人。[dāi]停留:待一会儿再走。也作呆。
“计日以待”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小时候掰着手指算放假日子的场景?比如学生刚放暑假就念叨:“我计日以待开学,想快点见到同桌画的漫画续集。”这种既期待又矛盾的微妙心理,是不是很多人都有共鸣?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在具体事件上用吗?”其实不然。创业者拿着融资计划书说:“我们计日以待产品上线,用户反馈就是最好的庆功宴。”这里既没有明确日期,又传递出对未来的笃定,反而让期待感更立体了。
更生活化的场景里,比如老邻居见面寒暄:“听说你家闺女下月回国?咱们计日以待喝喜酒啊!”这里既避开了直接催婚的尴尬,又巧妙传递了关心。可见成语的灵活运用,就像给语言加了层柔光滤镜。
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裹挟着时间焦虑。有个有趣现象:年轻人用“计日以待”预约网红餐厅时,抢到号的兴奋度可能超过真正用餐的体验。这倒逼我们思考:当等待变成目的本身,我们是否在透支对当下的感知力?
不妨试着调整视角。就像马拉松跑者说的:“计日以待终点线,但更享受每个补给站的风光。”真正有价值的等待,应该像烘焙蛋糕——既盯着计时器,又沉醉于满屋飘香的当下。这种平衡智慧,或许才是这个四字成语留给当代人的隐藏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