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bù jīng yì
成语解释: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漫”。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今谓皇上谩不经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诬皇上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同“漫不经心”
繁体字形:謾不經意
英文翻译:Carelessness
谩:[màn]轻蔑,没有礼貌:谩骂。[mán]欺骗;蒙蔽。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意:1.意思:来意。2.愿望:满意。3.料想:出其不意。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5.意大利的简称。
“漫不经心”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同事小张开会时一直低头刷手机,领导提问他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就是典型的“漫不经心”——明明在做正事,心思却像蒲公英似的到处飘。
有人问:漫不经心和粗心大意有什么区别?举个生活场景就明白了。忘记带钥匙是粗心,边做饭边追剧把菜烧焦了就是漫不经心。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态度问题,就像在游乐场玩旋转木马却想着明天的工作报告。
上周去美术馆,看见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位观众在名画前站了十分钟,手机却对着展品拍了五十张照片。这种“打卡式参观”算不算漫不经心?我倒觉得更像是现代人特有的注意力分散症——眼睛在看,脑子在云端存储。
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漫不经心?地铁里随处可见戴着降噪耳机刷短视频的乘客,餐厅里常见边吃饭边P图的食客。信息过载时代,专注反而成了稀缺能力。就像同时打开十个浏览器标签页,每个都加载到30%就卡住。
不过漫不经心也有可爱的一面。老李钓鱼时总忘记看浮漂,盯着水面发呆两小时,最后拎着空桶回家还乐呵呵的。这种“有意识的漫不经心”反倒成了他的解压方式,像给大脑开了个透气天窗。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重要的谈话,有人越喜欢摆弄茶杯或整理文件。这种肢体语言式的漫不经心,可能藏着紧张或逃避。就像小时候被老师点名,故意把课本翻得哗哗响来掩饰不安。
如何与漫不经心的人相处?试过在朋友聊星座时突然问"你觉得量子纠缠和这个有关吗",对方瞬间眼神聚焦的样子特别有趣。有时候需要制造点认知小地震,才能把飘走的风筝线拽回来。
最后想到个黑色幽默:如今连手机软件都在教我们"专注模式",这本身就像让酗酒者开戒酒培训班。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抗漫不经心,而是学会在注意力漂流中找到平衡点,像冲浪者驾驭浪花那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