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wú fēn wén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贫穷
成语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他现在是身无分文,靠那好心肠的女店主借钱度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穷光蛋
繁体字形:身無分文
英文翻译:not to have a single penny left on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身无分文”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但它的使用场景可远不止缺钱这么简单。举个例子:老张创业失败后身无分文,连公交卡都充不起钱,但他每天仍雷打不动去图书馆查资料。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都穷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更深的含义——它描述的是物质匮乏的状态,但往往用来反衬精神层面的执着。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古代故事:书生赴京赶考途中被偷了盘缠,身无分文的他用树枝在沙地上写诗,反而被路过的商人赏识资助。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这个成语只能用来表达悲惨处境吗?”显然不是。在这些语境里,它更像是命运转折的前奏,暗示着绝处逢生的可能性。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的使用更加灵活。比如朋友说“我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已经身无分文了”,可能只是夸张的玩笑话。但若用在“地震后灾民身无分文却互相分享物资”的报道里,就凸显了人性光辉。这种反差用法恰恰说明,语言就像多棱镜,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角度下会折射出不同色彩。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物质贫困不意味着精神贫瘠。就像去年遇到的那个背包客,他身无分文走遍半个中国,靠手艺交换食宿,反而收获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金钱固然重要,但当我们暂时失去它时,往往会发现其他更珍贵的资源——比如手艺、知识、善意,这些才是真正不会“破产”的财富。
下次听到有人说自己身无分文,不妨多问一句:“那你现在最需要什么?”答案可能会出乎意料。有人需要的是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人渴望情感支持,还有人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这个成语就像个容器,装着的不仅是当下的窘迫,更承载着人们对转机的期待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