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àn mù quán fēi
成语解释: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靣目全非
英文翻译:lose one's beyond recognition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提到“面目全非”这个成语,许多人会联想到“变化大到认不出来”的场景。比如一座老房子被重新装修后,原本斑驳的红砖墙变成光滑的玻璃幕墙,邻居路过时忍不住摇头:“这简直面目全非了!”但这样的改变一定是坏事吗?或许新设计让采光更好,让老街区焕发活力呢?
有人问:成语里的“面目全非”只能用来批评吗?其实不然。去年我参观过一座工业遗址改造的美术馆,生锈的锅炉被改造成光影艺术装置,铁轨变成了观众座椅。同行设计师朋友感叹:“这里变得面目全非,却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灵魂。”这让我意识到,表面的巨变下可能藏着对本质的尊重。
在科技领域,“面目全非”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十年前谁能想到,巴掌大的手机能替代相机、钱包甚至身份证?有位老人曾向我展示他收藏的BB机,笑着说:“现在的智能机跟这些老古董比起来,可不就是面目全非?”但随即又掏出手机跟孙子视频——显然他已欣然接受这种改变。
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面目全非”?去年老家河边的芦苇地被改造成湿地公园时,我也曾担心失去童年记忆。但看到孩子们在生态步道上认识水鸟,老人坐在无障碍长椅上晒太阳,忽然明白:有些改变就像蜕皮的蛇,褪去旧壳才能继续生长。
关于这个成语,我有个特别的观察:它的情感色彩往往取决于讲述者的立场。开发商说“改造升级”,原住民说“面目全非”,而新搬来的住户可能觉得“耳目一新”。就像我书桌上的松树盆景,修剪掉杂乱枝桠时看似残酷,但第二年春天就会长出更遒劲的造型——关键是要在改变中守住核心价值。
最近遇到件趣事:朋友把传统菜谱里的糖醋排骨改成无糖版本,家人起初抱怨“味道面目全非”,三个月后体检指标却明显好转。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抗拒改变,只是因为还没看到全貌。就像剥洋葱,过程让人流泪,但最终会得到更纯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