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àn mù zhēng níng
成语解释: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貌
繁体字形:靣目狰獰
英文翻译:look fierce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狰:〔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
狞:(面目)凶恶:狞恶。狞笑。
提到“面目狰狞”,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凶神恶煞的脸”。比如:“他抄起棍子冲过来时,面目狰狞得像一头饿狼。”这里的“狰狞”不仅形容外貌,更暗示内心的失控。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人吗?
其实不然。比如:“台风过境后,街道上歪倒的树木、断裂的招牌,仿佛被某种面目狰狞的力量撕扯过。”这里用抽象化的“力量”搭配“狰狞”,反而让灾难场景更具画面感。这说明成语的使用场景可以很灵活,关键在于抓住“扭曲可怖”的核心意象。
有人可能会疑惑:“用‘面目狰狞’会不会显得夸张?”这取决于语境。比如描述反派角色时:“她突然扯掉假发,露出烧伤后狰狞的面容,全场观众倒吸冷气。”此处用“狰狞”既符合角色设定,又推动了剧情冲突。但若用来形容普通人的愤怒表情,就可能产生冒犯感。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双重冲击力”——既刺激视觉想象,又引发心理共鸣。比如写职场压力:“报表上的数字在眼前扭曲成面目狰狞的怪物,键盘敲击声像是它们的嘲笑。”这种虚实结合的用法,比单纯说“压力大”更能引发共情。
值得注意的是,“狰狞”常与突然的情绪爆发相关。试比较两句话:“他平静地陈述观点”和“他面目狰狞地吼出结论”。后者瞬间让读者脑补出青筋暴起、眼神凶狠的模样,这正是成语的魔力——用四个字激活整段场景。
语言是流动的河水,成语就像河底的鹅卵石。当我们说“面目狰狞的云团压向城市”时,传统意象就被赋予了新生命。下次写作时,不妨试试让这个成语跳出“人脸”的框架,或许会有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