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àn mù yī xīn
成语解释: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靣目一新
英文翻译:take on an entirely new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新:1.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跟“旧、老”相对):新风气。新品种。新的工作岗位。2.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跟“旧”相对):新社会。新文艺。粉刷一新。3.使变成新的:改过自新。一新耳目。4.没有用过的(跟“旧”相对):新笔。新锄头。这套衣服是全新的。5.指新的人或事物:尝新。以老带新。花样翻新。推陈出新。6.结婚的或结婚不久的:新女婿。新媳妇。7.新近;刚:我是新来的。这几本书是新买的。8.姓。
“面目一新”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例子,老张家的早餐店原本破旧昏暗,去年重新装修后,墙面刷成暖黄色,菜单换上电子屏,连豆浆碗都换成青花瓷纹样。街坊们进门都感叹:“这铺子真是面目一新啊!”你看,这里既保留了“老店”的根基,又通过细节改造带来新鲜感,正是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
有人可能会问:“面目一新和焕然一新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变化巨大,但“面目一新”更侧重整体气质的改变。就像隔壁社区把废弃铁路改造成空中花园,不仅环境变美,居民们傍晚散步时聊天的氛围都不同了——这种由内而外的蜕变感,用“面目一新”形容更合适。
在职场场景里,这个成语同样适用。市场部小王把汇报PPT从文字堆砌改成动态数据可视化,老板看完眼睛发亮:“这份报告让人耳目一新!”这里用“面目一新”也未尝不可,但“耳目一新”更突出初次接触的新鲜体验,而前者更适合形容经年累月的事物发生本质改变。
我常想,真正称得上“面目一新”的变化,往往需要时间沉淀。就像种多肉植物,突然换盆可能蔫几天,等根系适应新环境后,叶片才会重新饱满透亮。生活中那些令人惊喜的改变,背后多是持续用心的结果。下次看到小区门口开了二十年的便利店突然改成自助超市,别急着感叹“不像从前”,不妨走进去感受智能结算带来的便利——新时代的“面目一新”,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说到根本,“面目一新”传递的不仅是视觉变化,更包含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它提醒我们:改变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熟悉的事物以更契合当下的方式延续生命力。就像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注入现代审美,这种平衡之道,或许才是“面目一新”最值得品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