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n
  • m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ú shān miàn mù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清 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真相

繁体字形:廬山靣目

英文翻译:true colours

庐山面目的意思

庐:1.简陋的房屋:茅庐。庐舍。2.指庐州(旧府名,府治在今安徽合肥):庐剧。3.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庐山面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真相或人的真实模样。比如:“他平时嘻嘻哈哈,但遇到危机时冷静果断,同事们这才看到他的‘庐山面目’。”这种反差让人意识到,表面的印象未必可靠。

为什么人们常用这个成语? 其实,它源自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暗含“局外人更易看清真相”的哲理。比如父母常对孩子说:“你现在觉得学习苦,等十年后回头看,才能明白它的‘庐山面目’。”这里的潜台词是:时间会揭示事物的真正价值。

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个成语?假设有人抱怨工作压力大,朋友可能劝道:“别急着辞职,等项目收尾时你才能看清它的‘庐山面目’。”这句话既承认了当下的困难,又暗示结果可能超出预期。

反面例子同样值得思考。 有人急于评价新政策,结果半年后发现政策效果与预期相反。这时候可以说:“当初批评的人,现在终于看到了政策的‘庐山面目’。”这说明过早下结论容易误判。

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庐山面目”的现象更普遍。比如网络热点常出现反转,昨天还被追捧的“好人”,今天可能被揭穿造假。这时候更需要保持清醒,像苏轼诗里说的那样——适当跳出当下视角,才能接近真相。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执着于“立刻看清一切”,不如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就像登山途中云雾缭绕,但每走一步,视野就会更开阔一些。或许这才是理解“庐山面目”更深层的意义。

庐山面目的造句

  1. 造句 至于这只蹄子主人的庐山面目,则必须要站在山岳上才看到。
  2. 造句 或者是和不水下快乐围棋散心,尽掩庐山面目,从不显山露水。
  3. 造句 金色的光芒在茫茫的混沌中现出了它的庐山面目,只见一座三十三层的金色宝塔,在混沌中发出万丈的金色光芒。
  4. 造句 那么,怎样把他们这种文化的错觉转变过来,让他们真的见一次中国文化壮丽的“庐山面目”?
  5. 造句 这个人果然如众匪所言,一直背对着牢门,所以很难看到庐山面目,只能看到他身着青色宽领袍服,头挽高髻,正襟危坐,如渊凭岳峙一般,巍巍不动,如同槁木。
  6. 造句 珊珊来迟的主任终于把那女孩子带了进来,并说道,而大家也一睹其庐山面目!吗的,被湘文真鸟人欺骗了。
  7. 造句 七杀旗杀手剑法怪异,神秘莫测,令人无法猜测,武林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庐山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