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
成语解释: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手無縛鶏之力
英文翻译:There is no strength in the hand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缚:1.捆绑:束缚。作茧自缚。手无缚鸡之力。2.姓。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提到“手无缚鸡之力”,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或许是一个瘦弱的书生捧着书本,面对扑腾的鸡群束手无策的场景。这个成语用夸张手法形容人力气极小,但它的内涵远比字面意思更值得玩味。
比如小王刚入职时总被调侃:“你连饮水机的水桶都搬不动,真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后来他用电子表格优化了搬运排班表,让工作效率翻倍。这让我们思考:当体力不再是唯一标准,这个成语是否该有新的解读?毕竟现代社会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用“缚鸡”作比喻?其实农耕时代,抓鸡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务活。试想春香奶奶边喂鸡边念叨:“现在的年轻人啊,手无缚鸡之力就算了,连煮鸡蛋都要看手机教程。”这种代际差异的幽默对比,恰恰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能力标准变化。
在亲子教育中,这个成语常引发有趣对话。邻居家孩子摔跤后哭着说:“我手无缚鸡之力所以站不起来。”妈妈却笑着递过放大镜:“可是你能观察到蚂蚁搬走的面包屑比它身体大十倍呢。”这样的智慧回应,既化解了尴尬,又拓展了孩子对“力量”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个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成语,在键盘代替锄头的今天更像面多棱镜。它既提醒我们保持基础生存能力,也启示着:真正的力量在于认清自身特质。就像程序员可能扛不动沙袋,却能编写控制机械臂的代码;花艺师也许提不起重物,但能用巧手编织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下次听到有人说你“手无缚鸡之力”,不妨笑着回应:“是啊,所以我学会了用智能设备控制喂鸡系统。”当固有认知遇到时代新解,语言就在这样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毕竟,定义力量的标尺,始终掌握在不断突破认知局限的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