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ēng sè jù lì

成语解释: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成语出处:《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繁体字形:聲色俱厲

英文翻译:fulminate

声色俱厉的意思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俱:[jù]全;都:百废俱兴。面面俱到。[jū]姓。

厉:1.严格:厉行节约。2.严肃;猛烈:正言厉色。雷厉风行。3.古又同“”。4.古又同“”。5.古又同“”。6.古又同“癞(lài)”。

成语评论

声色俱厉”这个词,字面上看像是一场“声音与表情的双重风暴”。比如同事老张开会时突然提高嗓门、眉头紧锁地批评方案漏洞,这就是典型的声色俱厉。但为什么有人选择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

假设你看见邻居训斥孩子乱穿马路:“你再敢不看红绿灯试试!”声音震得树叶都在抖。这种场景里,“声色俱厉”其实藏着关切——用强烈态度传递事情的严重性。但问题来了:这种表达真的有效吗?

记得刚工作时,主管发现报表错误后把文件夹摔在桌上,整层楼瞬间安静。当时觉得他小题大做,但后来才明白:当原则性问题出现时,适度的严厉能让人牢记底线。不过要注意的是,若把“声色俱厉”变成日常沟通的默认模式,就像天天用消防栓浇花,再好的初衷也会被冲击力淹没。

有个有趣的对比:菜场大妈为两毛钱差价叉着腰理论半小时,这叫气势汹汹;而医生板着脸告诫患者必须戒烟,这才更接近“声色俱厉”的本质——权威性提醒搭配严肃态度。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情绪宣泄,后者是带着明确目的的警示。

有人问:“难道不能好好说话吗?”当然可以。但就像交通灯需要红色警示,特定场合确实需要语言的分量感。上周社区调解员处理噪音纠纷时,先耐心听完双方抱怨,最后突然沉下脸说:“再闹就去派出所备案。”原本剑拔弩张的场面立刻降温,这就是分寸把握得当的示范。

观察发现,善用这个成语的人往往懂得“收放开关”。就像老教师既能笑着讲段子,也能在考试作弊问题上瞬间变脸。这种反差反而让学生明白:严厉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守护规则的仪式感。毕竟,没有雷霆手段,怎显菩萨心肠?

最近帮朋友修改演讲稿时,特意建议他把某段平淡的陈述改成声色俱厉的质问句式,现场效果提升了三倍不止。这让我想到:语言就像调味料,麻辣鲜香各有妙用。只要用得适时适地,“声色俱厉”完全可以成为沟通工具箱里的秘密武器。

声色俱厉的造句

  1. 造句 老校长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王。
  2. 造句 伙计一不留神,把咖啡泼在西装少年的身上,少年即刻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一番。
  3. 造句 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歹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4. 造句 她插身进来,讲得声色俱厉,使得经理哑口无言。
  5. 造句 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鄂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6. 造句 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
  7. 造句 弟弟这次的过错实在无法轻饶,难怪母亲声色俱厉地责骂他。
  8. 造句 我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看到声色俱厉的歹徒,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心吓得碰碰狂跳。
  9. 造句 老板声色俱厉的责备把聚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吓坏了。
  10. 造句 他发出的命令是坚定的但从不声色俱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