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àn ér wú wèi
成语解释: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清淡
繁体字形:淡而無味
英文翻译:tasteless and insipid
淡:1.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稀薄(跟“浓”相对):淡墨。天高云淡。2.(味道)不浓;不咸:一杯淡酒。淡而无味。菜太淡,再放点盐。3.(颜色)浅:淡青。淡绿。颜色很淡。轻描淡写。4.冷淡;不热心:淡然处之。淡淡地答应了一声。5.营业不旺盛:淡季。淡月。近来生意很淡。6.没有意味的;无关紧要的:淡话。淡事。扯淡。7.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哎呦喂,说到“淡而无味”这个成语,咱先来拆个字面意思吧!字面上不就是“清淡到尝不出味道”嘛?但老话讲“听话要听音”,这词儿可不止用来形容饭菜。比如说:“老张做菜从来不搁盐,那汤喝起来真是淡而无味,跟白开水似的!”你瞧,这种场景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不过问题来了——这成语只能用在吃吃喝喝上吗?那您可小瞧它了!前阵子我看电视剧,男主对女主说:“咱俩这日子过得跟白开水似的,淡而无味。”哎妈呀,这可比直接说“没激情”扎心多了!所以说啊,这个成语就像块橡皮泥,能捏出各种生活场景的形状。
您说为啥非要用这么个词儿?这得说到咱中国人的语言智慧了。好比上周我邻居大婶吐槽:“现在年轻人谈对象,上来就问房问车,感情这事儿都变得淡而无味了。”这话说得在理!您瞅瞅,用“淡而无味”形容被物质化的感情,可比直说“没意思”要传神十倍不止。
说到这儿,我倒有个不同看法。现在人总说生活节奏快,啥都追求刺激,但您细品——白开水虽然淡,可它解渴啊!就像我爷爷那辈人,天天粗茶淡饭,照样乐呵呵活到九十九。所以说“淡而无味”未必是坏事,有时候反而是返璞归真的智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给您举个反例。昨儿在超市听见俩大妈聊天:“这网红零食包装花里胡哨,买回家一尝,嚯!淡而无味还卖这么贵!”您看,这词儿用在这儿既损又精准。所以说啊,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得妙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事儿说得透透的。
说到底,“淡而无味”就是个活字典,能装下人生百态。下次您要是碰到那种“说不上哪儿不对,但就是差点意思”的事儿,不妨试试甩出这个成语,保准既贴切又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