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bù jí shé

成语解释: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指说一不二

繁体字形:駟不及舌

英文翻译:a word spoken goes faster than a team of four horses

驷不及舌的意思

驷:古指套着四匹马的车。也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成语评论

驷不及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同事小张开会时随口抱怨:“这项目太简单了,我一个人三天就能搞定。”结果领导当真了,直接把任务全压给他,导致他熬夜加班还差点搞砸。这时候你就能用“驷不及舌”来提醒他:说出去的话,四匹马都追不回来啊!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四匹马的快车”来形容说话的影响?其实这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孔子用“驷不及舌”强调语言的力量远超物理速度。比如你今天在朋友圈吐槽老板,哪怕秒删也可能被截图传播——这和两千年前“话比马车跑得快”的道理一模一样。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熟悉的人之间,越容易忽视“驷不及舌”的警示。上周我表弟就因为在家族群里开玩笑说“考上985就裸奔”,结果成绩出来当天被七大姑八大姨追着问直播链接。你看,随口一句话可能需要用十倍的精力去弥补。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大家都追求直率表达,谨慎说话会不会显得虚伪?其实关键在于区分“真诚”和“草率”。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真诚的交流也需要把控分寸。比如朋友穿新衣服问你意见,比起直接说“显胖”,换成“这件剪裁可能没突出你的优势”既真实又避免伤害——这就是对“驷不及舌”的现代诠释。

我自己有个切身体会:两年前在项目复盘会上脱口而出的“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有问题”,虽然说的是事实,却让团队关系僵了半个月。后来才明白,用“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会让同事难堪。语言的包装不是虚伪,而是对他人感受的基本尊重。

观察职场中的沟通高手会发现,他们往往在开口前有个“0.5秒缓冲期”。就像开车要留安全距离,说话前短暂的停顿,既能避免口误伤人也让表达更精准。这种微小的习惯,其实就是把“驷不及舌”的智慧转化成了现代社交礼仪。

在这个直播弹幕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理解:语言既是桥梁也可能是利剑。掌握好说话的时机与分寸,不是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为了让重要的话真正被人听见。就像老话说的,刀子划的伤口会愈合,舌头割的伤痕难消退——这大概就是“驷不及舌”穿越千年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