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成语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繁体字形:目不識丁
英文翻译:not know a single word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丁:[dīng]1.天干的第四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四。2.人口:人丁。丁口。3.指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壮丁。园丁。4.遭遇;碰到:丁忧。5.蔬菜、肉类等切成的小方块:肉丁。黄瓜丁。[zhēng]〔丁丁〕拟声词。伐木声。
“目不识丁”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村里有位张大爷,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如今看报纸都吃力。邻居常开玩笑说:“您这算不算‘目不识丁’?”张大爷却乐呵呵回应:“字儿不认识,种地的手艺可没落下!”你看,这个成语既点出了不识字的事实,又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的豁达。
有人问:“成语里的‘丁’是个人名吗?”其实不然。古代“丁”代表最简单的汉字笔画,后来演变成指代基础文字能力。比如同事小王刚入职时总说:“我对着合同两眼一抹黑,简直‘目不识丁’。”现在他报了夜校,已经能独立处理文件了。
生活中“目不识丁”真会影响发展吗?我曾在山区见过这样的场景:六旬李婶虽然不识字,但能记住整座山的草药位置。她常说:“书上的字不认得,但老天爷写的自然之书我看得懂。”这让我思考:文字能力固然重要,但生存智慧同样值得尊重。
有个有趣现象:在数字化时代,“目不识丁”有了新含义。朋友老周抱怨:“现在年轻人玩的新APP,我连图标都看不懂,也算新时代的‘目不识丁’吧?”这话既自嘲又点出了技术迭代带来的认知挑战。不过老周正在学用智能手机,每天在家族群发养生文章呢。
最后想说的是,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阶梯,但并非丈量智慧的唯一标尺。就像我爷爷常念叨的:“字认得多不如道理懂得透。”当我们用“目不识丁”形容他人时,或许也该看到表象背后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潜力。毕竟,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识字”标准,保持学习心态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