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rén fà zhǐ
成语解释: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令人發指
英文翻译: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指:1.手指头:食指。五指。屈指。首屈一指。2.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下了三指雨。这双鞋大了一指。两指宽的纸条。3.(手指头、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用手一指。时针正指十二点。4.(头发)直立:发指。5.指点:指导。指示。指出正确方向。有问题请您指出来。6.意思上指着:这不是指你说的,是指他的。7.指望;依靠:指靠。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提到“令人发指”,许多人会联想到极端恶劣的行为或现象,但这个词究竟该怎么用?举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克扣员工救命钱,还威胁家属不许声张。这种行为不仅突破道德底线,更是令人发指的剥削。这时候有人问:这和普通的企业纠纷有何区别?关键在于行为的残酷性——当事件涉及生命安危且手段卑劣时,才真正配得上“令人发指”的分量。
再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某黑心作坊用工业原料加工婴儿食品,导致多名幼儿中毒。新闻曝光的现场照片里,发霉的原料桶和脏乱的操作台令人发指地冲击视觉。或许有人疑惑:这类事件为何总在发生?根本原因是逐利者将人性底线当作可交易的商品,而监管的漏洞恰似开给他们的特别通行证。
换个角度看网络暴力。键盘侠们对抑郁症患者的恶意嘲讽,用“玻璃心”“博同情”等字眼进行二次伤害。这些躲在屏幕后的语言匕首,往往比物理暴力更令人发指地摧毁人心。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施暴者常以“言论自由”为盾牌,却忘记自由边界止步于他人的尊严线。
在个人观察中,我发现“令人发指”常被滥用。比如有人把邻居深夜弹钢琴称作“令人发指的噪音污染”,这就稀释了成语的力度。真正的使用场景应当像手术刀般精准——当事件中同时存在道德沦丧、后果严重、手段卑劣三重要素时,这个词才能释放出应有的语言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看似普通的事件经过时间发酵会质变成令人发指的案例。比如某地老人被子女遗弃在拆迁废墟里,起初只是家庭矛盾,但当老人因无人照料而冻饿致死,事件性质就发生了本质变化。这种渐变过程提醒我们:社会良知的麻木有时比单次恶性事件更值得警惕。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令人发指”的高频使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公众对底线的敏锐感知。当我们在合理范围内准确使用这类成语,实际上是在为文明标尺添加刻度。毕竟,能准确识别黑暗的眼睛,才更懂得如何守护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