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rén zhù mù
成语解释: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成语出处: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有吸引力
繁体字形:令人注目
英文翻译:impressiveness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注:1.灌入:注入。注射。2.(精神、力量)集中:注视。注意。3.用文字解释字句:注解。批注。4.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附注。脚注。5.记载;登记:注册。注销。6.旧时赌博所下的钱:赌注。孤注一掷。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短短几个字就能传递丰富的内涵。比如“塞翁失马”,它到底想说什么呢?这个故事讲的是边塞老人丢了马,邻居安慰他时,他却说“未必是坏事”,后来这匹马带回一群野马,但儿子骑马摔断腿,老人又说“未必是好事”,最终战乱征兵时儿子因残疾躲过一劫。说白了,它提醒我们不要过早对事情下结论。
有人问,“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有什么区别?前者强调出了问题赶紧补救,就像羊圈破洞丢了羊,及时修补还能防止继续丢失;后者则是提前预防,像在雨季前修好屋顶。这两个成语其实互为补充,一个治标,一个治本。个人觉得现代社会更需要两者的结合——既要快速应对问题,也要建立长效机制。
为什么“水到渠成”常被用来鼓励坚持?想象开凿水渠的过程,只要方向正确、持续发力,水流自然贯通。去年我参与创业项目时,团队连续三个月没进展,但完善产品细节后,用户量突然迎来爆发式增长,这或许就是量变到质变的最好印证。关键不在速度,而在持续积累的势能。
成语“画龙点睛”在现代职场怎么用?比如做PPT汇报时,用数据图表代替文字堆砌;写方案时加个生动的案例。上周同事用外卖骑手的故事作为项目开场白,瞬间让枯燥的数据有了温度。这种“关键处的神来之笔”,往往能让整个作品跃升层次。需要注意的是,点睛之笔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
语言学家统计发现,高频使用成语的人逻辑表达能力更强。这或许因为成语承载着历史智慧,使用时需要精准匹配语境。就像“刻舟求剑”不能用在科技进步的讨论中,“守株待兔”也不适合形容战略布局。下次表达时,不妨试试用成语当思维路标,可能会让观点更清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