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è zú ér lì

成语解释: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人敬畏或惧怕

繁体字形:側足而立

英文翻译:too scared to move

侧足而立的意思

侧:[cè]1.旁边(跟“正”相对):左侧。侧面。公路两侧种着杨树。2.向旁边歪斜:侧耳。侧着身子进去。[zè]同“仄2”。[zhāi]倾斜;不正:侧歪。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成语评论

哎,说到“侧足而立”这个成语,估计不少人会挠头——这词儿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就是形容人因为害怕或紧张,站都站不稳,只能斜着身子勉强立着的样子。举个例子,比如《三国演义》里张飞长坂坡一声吼,吓得曹军“侧足而立,不敢近前”——这不就是被吓得腿软嘛!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现在还有人用吗?嘿,还真有!比如职场新人第一次汇报时,紧张到手抖冒汗,同事打趣说:“瞧你侧足而立的样儿,深呼吸,PPT又不会吃人!”你看,这词儿用在这儿既贴切又带点幽默感。

说到这儿啊,我突然想到个问题:为啥古人要用“侧足”而不是“发抖”呢?要我说啊,这成语妙就妙在画面感。你想啊,“侧足”不光表现身体不稳,还暗戳戳透露出想逃又不敢逃的心理,比单纯说“害怕”可生动多了。不信你品,要是换成“两腿发抖”,是不是瞬间少了点味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人用这成语也得看场合。比如朋友间开玩笑说“看见领导就侧足而立”挺合适,但要是写正式报告,可能还是用“战战兢兢”更妥当。依我看啊,成语就像调味料,得看菜下碟才够味儿。

最后插句私货:别看“侧足而立”现在用得少,可它就像老电影里的黑白镜头,偶尔翻出来用用,反而能让人眼前一亮。下次遇到合适场景时,不妨试着甩出这个词,保准让对话多几分文绉绉的趣味性——当然啦,得确保对方听得懂才行,要不然可就闹笑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