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ǐng zú ér lì
成语解释: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鼎足而立
英文翻译:standing like a tripod -- a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
鼎: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3.大:鼎力。鼎言。4.锅。5.姓。6.正当;正在:鼎盛。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哎,说到“鼎足而立”这个成语,你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三足大鼎——对吧?说白了,它就是形容三方势力或事物像鼎的三条腿一样互相制衡、共同存在。比如互联网行业,“阿里、腾讯、字节这三家巨头鼎足而立,各自在电商、社交、短视频领域称雄”。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三足而不是两足或四足?别急,这就给你唠明白。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奶茶店竞争。假设某商圈里,喜茶主打高端现制,蜜雪冰城主攻平价市场,古茗专注区域特色,这不就是典型的“鼎足而三,各凭本事圈粉”吗?你细品,这种格局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能满足不同客群需求。要我说啊,这种平衡状态反而是市场健康的标志,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再换个角度看历史,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格局,那更是教科书级别的鼎足而立。这时候有人要问:这种状态能长久吗?嘿,问得好!其实成语本身并不强调时间长短,重点在于“相互牵制的动态平衡”。就像现在手机系统iOS和安卓看似二分天下,但别忘了鸿蒙系统正在快速崛起,未来搞不好真要上演三强争霸的戏码。
个人觉得啊,现代社会的鼎足现象比古代更有意思。就拿社交媒体来说,微信像沉稳的老大哥,微博是热闹的广场,而小红书则是精致的秀场。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反而给用户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说到底,多元共存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您说对不?
最后提一嘴家庭关系也挺有意思。父母和孩子构成的三口之家,不也是个微缩版的鼎足结构吗?“夫妻俩在教育问题上鼎足而立,孩子反倒成了调和矛盾的纽带”。这现象说明啊,鼎足而立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通过不同力量的配合达成某种稳定态——你看,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不是豁然开朗?
说到底,鼎足而立的智慧在于教会我们:“没有永远的独大,只有动态的平衡”。就像吃火锅时麻辣、菌汤、番茄的三味锅底,少了哪个口味都感觉缺点啥——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