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èng zhù lóng xiāng
成语解释:形容奋发有为。
成语出处:明·孙柚《琴心记·牛酒交欢》:“新筑沙堤行宰相,喜今朝凤翥龙骧,燕友逢春,莺朋出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鳳翥龍驤
英文翻译:Phoenix and Dragon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翥:(鸟)向上飞:龙翔凤翥。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骧:马快跑时抬头的样子。多用于人名。
“凤翥龙骧”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到底怎么用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一家创业公司初期资金紧张,但团队每天加班加点优化产品,半年后突然拿下行业大奖,这时候媒体评价他们“凤翥龙骧,逆风翻盘”——是不是瞬间画面感就出来了?这里其实在说,他们像凤凰高飞、巨龙腾跃一样,在困境中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逆袭’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藏在细节里。“逆袭”更多强调结果的反转,而“凤翥龙骧”更侧重过程中的气势。比如看到运动员带伤夺冠,可以说“他凤翥龙骧般冲破终点线”,这里既包含了拼搏的姿态,也暗示了不凡的成就。
我在博物馆见过明代商队主题的展览,解说词写着“丝绸之路上,商队凤翥龙骧,贯通东西文明”。这种用法特别巧妙——把驼铃叮当的商队比作龙凤,既保留了成语的尊贵感,又赋予了历史场景动态的生命力。这让我想到,很多传统成语完全能跳出古文框架,用来描述现代社会的奋斗故事。
再来看个反常识的用法。去年某科技论坛上,主讲人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凤翥龙骧的独角戏,而是千万程序员协作的交响乐”。这种解构式用法反而让人耳目一新。成语本意是赞美杰出个体,但放在团队协作的场景里,反而强调了集体智慧的价值。语言果然是在使用中不断进化的。
说到底,用好“凤翥龙骧”的关键在于捕捉“非凡能量迸发”的瞬间。无论是描述运动员的最后一搏,还是比喻新兴行业的崛起,只要抓住“从积蓄到爆发”的动态过程,这个四百年前的成语照样能在今天的对话中闪闪发光。下次想夸人逆势而上时,不妨试试这个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力度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