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gān wèi
成语解释:甘味:味道好。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吃饭时吃不出好味道。形容心事重重,坐卧不安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繁体字形:寢不安蓆,食不甘味
英文翻译:Sleep is not good, food is not good
寝:1.睡:废寝忘食。2.卧室:入寝。就寝。寿终正寝。3.帝王的坟墓:陵寝。4.停止;平息:其议遂寝(那种议论于是平息)。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稳。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国。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治安。转危为安。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安顿。6.安装;设立:安门窗。安电灯。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7.加上:安罪名。安个头衔。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问代词。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无其事?13.安培的简称。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席:1.用苇篾、竹篾、草等编成的片状物,用来铺炕、床、地或搭棚子等:草席。凉席。炕席。一领席。2.座位;席位:出席。入席。缺席。退席。硬席。软席。来宾席。3.特指议会中的席位,表示当选的人数。4.成桌的饭菜;酒席:摆了两桌席。5.用于所说的话语或成桌的酒菜:一席话。一席酒。6.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甘:1.甜。与“苦”相对:甘泉。同甘共苦。2.自愿;乐意: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甘落后。3.甘肃的简称。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小明最近接手了一个重要项目,连续一周每天熬到凌晨三点,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早晨灌两杯咖啡就去上班,连最爱的麻辣香锅吃到嘴里都像白开水。同事问他:“你最近怎么总在工位打哈欠?”小明苦笑着说:“我现在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啊——方案交不出,客户明天就要催了!”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描述小明的状态?因为它用“睡不好”和“吃不出味道”这两个生活细节,把抽象的压力转化成了具象的身体反应。就像你考试前背题到半夜,明明困得不行,但一闭眼全是公式在脑子里跳踢踏舞。
上周同学聚会上,李姐说起她儿子高考前的状态特别有意思。孩子把错题本放在枕头底下,半夜突然开灯狂写解题步骤,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说:“妈,我梦见数学卷子成精了追着我跑!”全家跟着他吃了半个月清汤面,因为他说重口味影响思考——这就是典型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备考学子。
这种状态只有负面意义吗?我倒觉得像身体自带的“预警系统”。去年我策划展览时也有过两周这样的日子,后来发现是策展方案存在逻辑漏洞。就像手机发烫提醒你该关后台应用了,当出现寝食难安的情况,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该停下来梳理问题症结了。
有个有趣的发现:古人用“席”和“味”作为衡量标准,现代人焦虑的载体变成了手机电量和微信红点。朋友阿琳手机静音十分钟就坐立不安,外卖送到手里还在刷工作群,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本质上和古人灯下读兵书的焦虑并无二致。
最近看建筑师纪录片,有位老先生说他的设计灵感常诞生在凌晨三点失眠时。这让我想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或许是人类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共性反应,就像春蚕结茧前的躁动,黑暗中的挣扎最终会织出光亮的丝线。